自从商务部官员明确表态称消费券是“特殊条件下一项比较可行的选择”后,消费券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发放便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我想,如果用全民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发放消费券,几乎是不会有反对票的。当然,可能会有一些理性的经济学家和政府管理人员因质疑其效果而反对,但在目前“特殊条件下”,他们能提出什么迅速提升人民购买力的方案呢?
所谓“特殊条件下”,是指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区域及贫富差距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备的现实状况。众所周知,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必然是一个供需平衡的经济体,人民要有财力去购买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这样经济才能运转下去,而目前我国居民实际收入的缓慢增长和对社会保障的深刻担忧,却抑制了需求的释放。
其实世界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二战后的世界全都在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供应学派的模式内运转,信用扩张、政府投资、自由贸易……着力点全在扩大供给和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大生产的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没有人民财富兼顾效率的均衡分配,这样的经济增长注定无法持续。最后人们发现,我们生产出了大量精美的产品,却消灭了老百姓的购买力。
不难理解,刺激消费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中低收入群体获得消费能力。那些认为消费券可能产生替代效应、不过是权宜之计或者质疑“不劳而获的发放不符合分配原则”的经济学家需要明白的是,发放消费券,尤其是向中低收入者发放消费券,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把刺激经济和关爱民生结合起来的和谐举措。要知道,政府投资和新一轮降息虽然会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下滑,但也会让经济在滞胀的老路上来回摇摆,而且与民生幸福、充分就业的社会目标总有些距离。动用政府财政的消费券则不会像政府投资和信用扩张那样产生通胀的副作用,本质上是让富于民。实实在在的让富于民起码从思路上是积极和振奋人心的,它至少证明我们认识到了过去的问题,愿意朝着提高人民收入、提振消费信心走出正确的步伐,哪怕是比较小的步伐。
实事求是地讲,发放消费券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便把全国5.4万亿元的财政收入全部分给13亿人,每人也就能分4000多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振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希望接下来的政策思路是连贯的——公共财政向农村、中西部和社会保障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企业放弃靠浪费大量资源、破坏环境和压减工人工资维持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所得税征收政策向中低收入者进一步倾斜;大力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支持民营企业、高效率企业的发展……只有真正增加了老百姓的财富,我们才能最终摆脱经济衰退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