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记者从杭州市“消费券”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杭州派发一亿元“消费券”,以此鼓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图为杭州派发的消费券 中新社发 汪恩民 摄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日前表示,地方政府发消费券“可行”,商务部也在研究该问题。
通过发放消费券刺激需求在国内一直颇有争议,一些经济学者反对这项措施。一个理由是这种措施缺乏针对性,是“撒胡椒面”。殊不知这正是它的优点。完全没有消费限制的消费券是最好的选择,消费限制越多,越有针对性,消费券对产业结构的扭曲就会越严重。因为有针对性的消费券,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自由,扭曲了产业结构,使之偏离人民在自由选择条件下的消费结构。这种有限制的消费券还会引起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寻租竞争,大家争着要成为政府消费券能够关照到的对象。
经济学家们反对发放消费券的另外一个理由是“替代效应”,认为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老百姓缺钱,而是老百姓有钱不敢花,因为我们没有社会保障系统,“政府这边发了消费券,老百姓就会在那边把差不多同样多的钱存进银行”,最终起不到刺激需求的作用,不解决中国社会的社会保障问题,内需的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不了。
这些经济学家这次终于没有犯常识性的经济学理论错误,可是又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替代效应”是有的,但没有那么大,就平均情况而言,中国的老百姓的确是高储蓄,有钱不敢花,但抛开平均数,没钱可花的人也大有人在。解决内需问题,既需要考虑治本,也要考虑治标。如果凡事只去考虑治本,就未免太理想化、太脱离实际了。反之,解决问题若只考虑治标,不考虑治本,就是缺乏发现问题根源的智慧和直面问题本质的勇气了。
全民发放消费券本来就是一种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应急性措施,是一个治标的办法,没有人期待它去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如果眼前的这个坎都过不去,经济失速了,失业加剧了,社会不稳定了,哪里还有环境去实行治本之策呢?一个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基本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可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够建成的。就应急性的措施而言,发放消费券应该是一种最不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