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和商业周期收缩的双重打压,危机使周期调整难度加大,衰退程度加深,萧条时间延长。2009年,世界经济衰退恐难避免,发展将呈前低后高态势。有观察人士估计,2010年,全球经济可望逐步复苏。
全球经济同步滑落
受华尔街金融风暴冲击,2008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衰退风险骤然上升。国际机构频频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悲观情绪明显占上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放缓到3.7%,2009年降至2.2%。IMF总裁卡恩最近表示,IMF将视情况进一步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鉴于欧美日等经济衰退超过预期,2008年世界经济最终增长恐低于IMF的上述预期值,估计在3.2%~3.5%之间,2009年可能陷入深度衰退。
从增长速度看,发达国家经济将经历二战后第一次年度负增长,联合国预测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将整体衰退0.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放缓至4.6%;从下滑幅度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下滑幅度均将达到2.9个百分点;从周期调整看,本次经济周期比2001年和1998年严重,可能轻于上世纪90年代初和80年代——1991年和198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1.4%和0.9%,调整期持续四年。
从风险程度看,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比上世纪大萧条时期更多,发展风险更大;从救市结果看,由于全球反危机与反衰退意识强,主要国家宏观政策协调好,各国投入救市资金空前大,因此,类似上世纪大萧条那样的现象可能不会重演。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加速向新兴市场蔓延,可能引发第二波危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加深,使全球商品活动减弱,威胁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利好消息则是: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使各国央行调控空间扩大;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不变;新兴市场经济发展势头未被逆转,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发达经济整体衰退
受金融危机冲击,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全面衰退,是战后首次整体性负增长。2008年下半年,英国、欧元区、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已经出现技术性衰退,2009年七国集团经济将无一幸免。据经合组织(OECD)预测,2008年其成员国经济增长率将降为1.4%,2009年为负0.4%,收缩程度接近上世纪80年代。
美国滑向深度衰退。由次贷危机衍生而成的金融危机已沉重打击美国的实体经济,信贷紧缺,资产缩水,惜贷惜购。当前,美国经济面临深度调整,难度之大不亚于上世纪第一次石油危机,当时难于产业结构调整,现在则为金融资产泡沫破灭后的经济结构调整。OECD估计美国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将下降2.8%,全年增长为1.4%,但其2009年为负0.9%,为26年来最大跌幅。
美国金融机构大量倒闭,汽车业面临破产危机,失业率攀升至6.7%(11月),私人消费下降3.7%(第三季度),住房投资持续三年下降,企业投资负增长,最大亮点是净出口,但一旦全球经济衰退,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
迄今,所有经济数据一致显示,美经济将陷入深度衰退。最近,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正式宣布,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陷入衰退。以此计算,到2008年底衰退持续12个月,2009年上半年依然低迷。估计,本次衰退将是二战后最长的(上世纪70、80年代的衰退时间均为16个月)。
企业投资与私人消费同步衰退,表明美国经济的调整需要更长时间,复苏可能呈“U型”,但大萧条不致发生,“L型”衰退可能性较小。这是因为全球化将美国金融机构的损失扩散至全球,对美国经济冲击减弱;同时危机表现形式虽类似大萧条,但程度轻于当年;而且反危机措施出手快,政策过失相对少;制度、科技、人才优势不变;多极化与国际合作,有助于美金融经济恢复。
欧洲陷入整体衰退。金融危机、房价下跌、负财富效应、内需疲弱、失业上升、出口下降,使欧洲经济处于全面衰退状态。迄今,欧元区与英国经济已出现技术性衰退。2008年第二、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均为负0.2%,是1995年以来的首次,特别是德法意西四大经济体(GDP占地区经济的77%)同时衰退,使该地区前景十分黯淡。经合组织将欧元区2009年经济增长调降为负0.6%,2008年则为1%,其中西班牙和德国表现最差。
英国的房价暴跌与金融危机极具美国特色,是欧洲重灾区。英国政府坦承,“经济将陷入一场严重、持久的深度衰退,形势是上次衰退(1991年)以来最严峻的”。2008年第二季度经济为零增长,第三季度降0.5%,为18年来最大降幅。IMF预测,2008年、2009年两年英国经济将增长0.8%和负1.3%,为G7降幅最大。关键是,英国房地产泡沫大于美,调整则晚于美,下跌空间超过美,加之金融危机、内需减弱,结构调整难度大,复苏需要更长时间。欧洲总体形势比美国严峻。
最近,日本政府正式宣布,经济已经陷入衰退。2008年第二、第三季度经济环比下降0.9%和0.5%(同比下降3.7%和1.8%),时隔7年再次出现连续负增长,由此宣告战后最长的扩张期结束,新的衰退期开始。IMF预测,2008年日本经济将增长0.5%,2009年则下降0.2%,但跌幅小于G7其他成员,形势好于美欧。这是由于日本不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受冲击程度轻于美欧,且地缘经济环境对其有利。但日本经济界对前景相对悲观,认为最快到2009年第四季度才会止跌回升。主要问题是股市缩水、日元升值、出口不振、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萎缩,经济景气全面恶化。
多数新兴经济体势头不变
目前,金融危机开始全面影响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稳定,尤其是小国经济深受冲击,但多数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依然不变。
IMF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依靠新兴市场拉动的。2005~2009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IMF预测,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减缓到2008年的6.6%和2009年的5.1%,但仍高于过去30年4.5%的平均水平。
IMF认为,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是从高位回落,发展势头不致逆转,好于过去任何一次收缩期——2001年为4.3%、1998年为2.5%、1991年为1.5%、1982为2.2%。但诸多不确定与风险,使新兴国家再次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打击,尤其是矿产资源出口国、出口导向型或金融开放过度的国家/地区,如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2009年经济增长将滑落到3.2%和2.5%,拉美经济增长将由2008年的4.5%放缓到2009年的2.5%,一些国家可能陷入衰退。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仍是全球最好的。IMF认为,受全球经济衰退及金融危机冲击,亚洲经济增长将明显回落,并面临急剧减速可能。据IMF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8年和2009年经济增长将由2007年的9.5%减缓到7.7%和6.5%,其中“四小龙”经济减速明显。亚行则认为,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基础仍不错,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经济保持适度增长。
另外,亚洲人谨慎投资与量入为出的理念,使其避免了金融危机的更大损失。问题主要是股市暴跌、汇率波动、资本外流等,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全球经济疲软,将影响亚洲商品出口。
国际环境异常险峻
美国遭遇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信用危机,世界则面临全球化以来的第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
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不仅局限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更大的危机风险潜藏在信用卡、商业地产和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特别是CDS风险最大。全球CDS市场规模达57.894万亿美元(2007年12月),其中企业债券占80%,一旦引爆,美国乃至全球将陷入更大的灾难。
2008年上半年,美次贷危机派生出诸多次生危机,美元跌宕起伏,热钱四处窜逃,粮油价飙升,通胀明显上升等,使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环境骤然变恶,不确定性与风险上升。一些国家经济从高增长的“天堂”坠入金融震荡的“地狱”。
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从欧洲向中东欧、独联体、拉美和亚洲等新兴市场蔓延。据统计,目前已有20个新兴市场金融处于危险之中,匈牙利等已向IMF求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立陶宛、韩国、阿根廷等金融市场呈现加剧动荡迹象。“蝴蝶效应”与内外因素交织,使新兴市场突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增大。新兴经济体规模小,自救能力差,且受冲击大,一些国家面临国家破产风险。
金融危机犹如一场金融战争,使全球金融资产损失惨重。据亚行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日,危机造成全球损失9650亿美元,其中美国损失6641亿美元,欧洲损失2709亿美元,亚洲为300亿美元。IMF估计,金融危机将使全球损失高达1.405万亿美元,其中贷款损失4250亿美元,债券损失9800亿美元。英国苏格兰银行预测,全球金融机构的损失将达到1.8万亿英镑(约合2.8万亿美元)。如果英国央行预测准确,那么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将达世界经济的5%。
另外,金融危机演变成信心危机,股市“羊群效应”十分明显,全球陷入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熊市。据英《经济学家》统计,到2008年11月26日,全球股市平均下跌47.3%,其中新兴市场跌幅更大,高达59.8%,发达国家下跌45.7%,全球股市蒸发达30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经济的56%。主要央行联手降息并向市场大量注资,但投资者信心依然不振,股市犹如惊弓之鸟,市场信心趋于崩溃。
2008年,全球宏观形势变化之快实属罕见,让各国决策者措手不及。美元超贬后猛升,粮油价飙涨后暴跌,通胀上升转为通缩风险,迫使各国宏观政策由从紧变松,全球发展风险与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应该说,当前全球经济乱象纷呈,主要源自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全球金融危机,根在全球发展不平衡,美元无序调整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大宗商品价格起伏跌宕。2008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可谓“上蹿下跳”。自年初至6月底,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上涨29%,创35年来最高记录,7月则急转直下,一月内下挫10.5%,创28年以来最大单月跌幅。尤其是石油价格由2007年底的95美元/桶飙升至2008年中的147.27美元/桶(7月11日),暴涨55%,最近则跌100美元/桶,至50美元/桶以下,跌幅超过60%,其涨跌幅度之大史无前例。
商品价格涨跌直接影响国际海运价格起伏。据OECD统计,反映海运价格的波罗的海干货指数由去年底的不足6000点猛涨到年中的12000点后暴跌至目前的不足1000点,同样史无前例。
其次是通胀压力转为通缩风险。上半年,粮油矿价格飙涨,使各国宏观政策以抑制通胀为主要目标。年中,全球有30亿人口、近50个国家陷入两位数通胀,75个发展中国家因通胀而削弱经济增长,30个国家因通胀而爆发社会动乱。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直线下跌,一方面使各国宏观政策空间扩大,另一方面通缩再次成为世界经济面临的关键威胁之一。摩根士丹利公司预测,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全球通胀率将由2008年的6.2%降至2009年的3.9%,美国则将由3.9%降至负0.2%。(陈凤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