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来势很猛、速度很快。在多个国际场合,中国领导人表述了中国办好自己的事,稳定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信心和举措,“中国信心”为世界瞩目。
“中国信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
其一,金融危机源自美国,中国并非金融危机的直接当事国,海外投资损失有限,风险可控。中国的金融机构这些年来在资本充足率、治理结构、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均有提高,与国际上高风险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关联度不是很大。此外,中国人在消费文化上还是以量入而出为主流,储蓄率比较高。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中国在金融风暴中站稳脚根。
其二,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今年下半年出现下行趋势,但与世界各国相比,仍处高点。与此同时,国内通胀风险趋缓,国际能源价格下降,使经济政策的调控空间扩大。
其三,近年来,国家的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较为充盈,调控能力较强。
其四,就中国的发展阶段而论,在国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扩展国内市场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对中国来说,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已经比较突出,一是经济的外向度偏高,二是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偏低。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势必推动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其五,还有一个文化软因素值得一提。中国人经历的大灾大难特别多,在大灾大难面前,特别能挺住能坚持,能万众一心,能组织起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这为近代中国历史多次证明。这也是克服时艰的一种文化精神优势。
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外向度偏高,国际市场萎缩,制造能力过剩的问题会相当突出,进而影响国内就业、消费等问题。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的方案、相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适合时宜的。现在的问题是:国家和民间的钱要用在实处,用在经济和社会的“强身健体”上,形成有效投资,把中国的事办好。
在世界金融体系中,中国是“后来者”,知识与经验缺乏,是当前的现实。以中国当前的经济形态、能力和地位而言,已经更多地介入这一体系。世界需要中国进入,中国自身也需要进入。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中国需要更多的人成为这一领域的行家里手。
所谓“危机”,是危中有机,处置得当,风险可化为机遇。这次金融风暴,也有可能成为中国机遇。中国有可能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防和社会事业,加快产业向节能环保转型的步伐。中国制造有可能提升其在世界产业价值链条中的地位,提升产品中“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的成分。中国有可能也应当在世界金融体系中有更适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某种意义上,金融危机是一种经济“减肥”行为,有必然性和正当性。对此,中国只能顺势而为,以提升能力,强筋健骨为政策优先。“减肥”也是有痛苦的,但只能咬紧牙关顶住,不可勉力维持“虚胖”。妥善处置危机,抓住机遇“健身”,经此一役,中国经济当可更为健康而强劲。(黄晴 本报高级编辑)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