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9日国务院公布十项措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整整一周中央政府各个相关部门均未停歇,各自相关领域的计划纷纷出台。上周股市以12%周涨幅回应了中央这一庞大计划。然而这4万亿的巨资从哪里来,到哪些领域去?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到底会有何影响?是否会真正能够达到刺激内需的目标?均还是未知数。
财政部表示,资金来源将主要通过扩大赤字及发行国债,有测算认为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动员后约在1万亿至2万亿之间。其余资金仍有赖于民间资本和外部资本。资金投向主要分成几类,一是9000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类,如民航投资2500亿,在未来两年建设44个二线机场,交通部在未来五年投资2万亿建设港口、公路航道等。三是涉及能源方面,要投资2000亿建设一批能源基础设施,重点是核能等。四则是减税,通过增值税改革,减少税收1200亿,通过退税等增加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五是扩大信贷规模,通过银行等支持各类企业的发展。其他还包括在农业、医疗教育、灾后重建等多个领域的投资,但规模与前面几项相比就微不足道。诸多措施中,除了减税与老百姓每个人直接相关,其他项目均会是通过政府的主要企业来实施。也就是在上周,在十项措施公布之后,中国南车、宝钢等一系列受益企业均有大幅上涨。
十项措施如何从制度上保证不是重复建设,不是资源浪费,更不会被利益集团挪用?这是此次会战的重要考验。然而即使政府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也有其他疑问需要回答:
一问:基建投资还能够贡献多少GDP?
中国的4万亿振兴计划大部分资金将流向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在过去30年中,基础设施支出年均增速一直在20%左右,过去10年里中国建设了30000英里的高速公路,计划到2020年时拥有53000英里的高速公路,超过目前美国州际公路47000英里的长度。两国国土面积相差不大。中国去年出口额逾1万亿美元,占全球总出口额的9%,GDP保持在10%以上,其中投资贡献了4-6个百分点。问题是,投资已经为经济增长设定了一个相当高的底线,可能很难进一步加速。
二问:为什么不减少营利性项目?增加非营利项目?
十项拉动内需措施中,多为基础建设等,国务院已批复铁路投资2万亿,有官员表示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然罗斯福新政的公共工程为防护林、医院、学校、免费道路等非市场营利事业,这样的公共工程起到拉动内需作用是因为改善了公众福利,公共部分支出由公共财政支出。而中国十年积极财政介入的均为收费道路,大型国企等营利事业甚至垄断事业,既没能减少公共支出,又阻止了更多资本进入,减少了就业机会。此次十项措施中,能否更多些非营利项目的投入?然而关于农村的投资只有51亿。
三问:公平、效率、垄断三者关系如何处理?
有种观点认为,大项目背后必定有大腐败,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必然带来极大权力寻租的空间,政府如何规避这些问题均是挑战。同时从资源配置而言,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政府投资,则意味着在一些政府垄断的领域,政府的力量不仅没有弱化,反而会增强,这也是和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政府投资绝不等同于扩大内需,政府消费从长期看会削弱民间消费力,政府投资是救急之策,不能从根本上使我国经济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内需经济是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国的市场竞争机制、准入机制、法律独立性与民事赔偿机制,必须重构,才能解决低效率的过热,与过热时各类企业的道德风险,以及景气低迷期的三角债与坏账上升率。中国经济此次成本高昂的转型,将远远超过4万亿元。
基于此有观点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利用资金(资本)高度的趋利性特点和“市场主体”充分的市场理性,在资金(资本)可以充分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前提下,使所有资源配置到它最该去的地方。由于“市场主体”具有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以及风险最小化的“硬约束”,从而使资源配置的盲目性以及浪费现象得以遏制和减少。(毛木子)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