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交易员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外的街头交谈。全球主要央行同步实行降息以防止金融危机升级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但此举未能缓解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的忧虑情绪,当日纽约股市波动剧烈,收盘时三大股指连续第六天下跌。 新华社/路透
面对金融海啸引发的世界经济减速,一些外电认为,眼下是中国加快海外“抄底”的大好机缘;国内也有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与此同时,一些国际著名投资巨头却显得较为“保守”,以凯雷为例,这家全球最大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过去20年的投资成功率高达97%,在并购领域屡有斩获,目前手握数百亿美元巨资待投。然而,凯雷方面称,虽然近期的投资诱惑很大,但公司会更加谨慎,绝不会轻易出手。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和海外扩张近年来日趋活跃,海尔、联想、华为、中兴等勇开先河,成果不俗,今年上半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达342亿美元,非金融类投资增幅近230%。通过跨国经营包括并购到海外投资办厂、整合优质资源,是中国企业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理论上讲,金融危机带来的大调整会形成全球新格局,洗牌过程也会使一些国家的产业出现空档,现在确是加大海外投资的良机。可现实地看,国际金融市场越动荡,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就越不可测,“走出去”的融资、经营风险也就越大。今年的外部形势格外复杂严峻,而多数中国企业尚不具备跨国并购、运营的素质和能力,尤其在金融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企业必须好好掂量。
日本曾经付出过高昂学费。20世纪80年代,日本贸易顺差大、外汇储备高、日元大幅升值,美国遭逢金融危机后,大批日本企业去买美国资产,其中不乏标志性的美国“大鳄”,“日本收购美国”成了流行语,结果日本单也埋了,事也做了,却把自己拖入泥潭,在一场“国际化”的冲动中损失惨重。而当时日本企业的综合实力比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要强得多。
金融海啸给中国海外投资并购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水有多深?有待观察,贵在清醒。此刻急于“抄底”,一旦失手,成本更高。即使危机见了底,也需要很长的恢复期,就连在投资王国呼风唤雨的索罗斯近日都表示:“我要谨慎做好投资对策”。企业不能仅仅为了冲浪而“出海”,更不能简单地以为别人在“甩货”。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多次劝诫:“中国相对而言是一个资本短缺的国家,人均资本还没有多到可以随时向资本充裕的发达国家输出,现在去‘抄底’,不是我们的优势。”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但绝非短期套利,适时而动不等于盲动,能否防范风险直接决定着海外出手的成败。跨国投资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特点,企业不妨及时调整国际化战略,不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本轮危机的影响还不大,可重点投资这些市场。同时,在国内经济长期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农业、技术、营销渠道、品牌等领域有所作为,并对不同国家的投资环境深入摸底。另外,政策层面应更具竞争性、系统性、灵活性,加强内外联动。
当然,像凯雷一样谨慎并不是目的,根本还在于把基本功练好,把自己的事办好。这样,中国企业才可能有足够的底气和能量,在对外投资中抓住一切机遇,开辟广阔天地。(雯子 本报高级编辑)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