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缩小城乡差距不能光看收入

2008年10月13日 11:41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昨天,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正式公布,公报当中重点提到农村发展问题引起各界专家广泛讨论。

  在公报公布的第一时间,记者分别采访了多位经济学家、农村问题专家,从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农民收入、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公报的内涵。

  有专家认为公报最大亮点在于把对农业、农村的重视程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意味着,中央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中国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

  ①关于“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提高农民购买力扩大内需

  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对公报提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感触最深。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意味着在未来的12年内,农民纯收入的年均增长至少要达到6%的水平。对于国内许多落后地区,12年实现6%的收入增长目标实现却是十分艰巨的。

  著名经济学家汤敏对记者说:“12年农民纯收入翻一倍,实际上要求农民收入连续保持6%~7%的增长水平,那么在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影响,这就意味着农民收入要达到10%的现金增长,如果没有有力配套措施难度可想而知。”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解决内需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40%人口有购买力,而60%的人口却处于购买力很低的尴尬局面。这当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过去农村收入低,农村社会保障未配套,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化,因而造成农民存款长期僵化,农村消费无力拉动。”

  陆学艺说,此次三中全会公报集中提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实质性增长的问题,也是明确了农村要加快发展,不光是粮食稳定,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通过提高占人口比重最大的农民的购买力,以扩大内需。

  陆学艺指出,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关键是农村全面小康,具体而言,需要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满足社会需求,保障农民收入稳定提高,保障农村社会的安定。“最终实现中国自身内需发展,让中国自己来解决自身问题。”

  ②关于“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承包使用权应有更大突破

  “农村改革30年成就很大,我认为最主要是从土地改革开始的,土地承包实际上使土地使用权有了大的变化,而这个大变化引发了农村改革各方面的发展,包括农民增收、劳动力转移等等。今后要进一步向全面小康方向发展,劳动力、资金、土地三个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在土地的问题上,要作进一步的深化。”《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让农民拥有土地的收益权

  舒富民表示,土地是个龙头,深化土地改革,农村劳动力的配置、资金问题自然而然会得到有效的改进。“有的专家提出农地私有化,根据我个人判断,从目前来讲,时机不是太成熟,步子迈不了那么大。但是我觉得在承包的期限、管理方式甚至在土地的使用权方面,应该有大的突破。”

  舒富民认为,要让农民拥有对土地相对的支配和收益权,在进一步完善、深化集体土地所有权应该有所突破。“农民的房屋是没有产权的,流转和收益有很多的局限性,自己承包的土地也很难进一步节约化和规模化地支配。尤其这几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土地使用权的管理、转移和国家征用方面,都有很多法律的空当,导致很多看起来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实际上在征用当中被少数人所掌控,农民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产生很多失地的农民。”舒富民说。

  对于如何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舒富民强调,土地问题一定要解决掉。“我碰到很多有关农村发展受制于目前土地政策的事例,正大集团曾经有一个规模很大的新农村建设计划,他们有市场、技术、资金,想与农村合作建设一些养殖基地,但是找了很多省市,都是因为农村的土地属性没法改变而受阻,把农地硬化的话,涉及到使用权、征地等等,很多问题没法执行。”

  舒富民说,对土地的改革会引发农村新一轮的发展,改革要有利于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保护农民的权益,有利于现代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建设的需要。

  土地关系处置更加法制化

  对于农村土地要素的改革,著名农业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党国英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给一个更强烈的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信号,比如,宣布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使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再变化,要改变村干部掌控土地的现象,让农民在发生土地纠纷时去找法院和仲裁机构,使土地关系的调节和处置更加社会化和法制化;另外,还要理顺在土地方面国家和农民的关系。

  ③关于“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要解决农民工候鸟式务工

  今后的中国改革将重点放在劳动、资金、土地等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上。目前农村劳动力净流出比较大,劳动力如何对新农村建设提供扶持?如何解决外出务工的农民“候鸟式”的生活?

  《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要通过合理的疏导,该流出的劳动力让其流出来。因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后肯定是一个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过程,我们现在的城市化率有44%,到2020年,按照我们全民小康的计划,要达到60%,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要流向城市,要合理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流向城市,不要加以排斥。另一个是要让农村所需要的劳动力能够留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空洞化问题的产生与农民收入过低、农产品效益过低有很大关系,应得到遏止。”

  舒富民认为,现在农民进城比较畸形的地方在于,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家庭产生了普遍的“分居”现象,这样的城市化很大程度上是不完整的,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他们一些实际的问题。

  “当前大量农村劳动力入城,造成了农村空心化,也引发了农村管理问题。”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青壮年的缺失是农村目前人口结构的主要问题,青壮年作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人群应作为农村建设和管理最合适的人选。

  著名农业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党国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对这个问题表示了关注。他说,过去农民工到城里去务工多是“候鸟式”,他们大多没有机会在自己的就业地定居,应该逐步让有能力定居的人到他们的就业地定居,这样农村人口才可以减少,农业生产条件才能发生变化,留在农村的人也才可能致富。当然,让这些农民工到城市中定居需要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同工同酬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也需要全国的统筹考虑。

  舒富民认为,随着土地的改革,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同时,对劳动力的转移、配置要有战略的思考和相应的政策导向,在政府的疏导之下,通过发展节约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业,让留下来的人在经济上获得收益,甚至会使部分劳动力回流,让农民真正觉得留在农村有利可图。

  ④关于“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财政大举投入 促进农村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汤敏分析说,中国农村金融最近几年有较大进步,有许多成功的试点,但也存在许多新问题,比如试点的村镇银行规模还是比较小,目前全国有2000多个县,但现在只有不到200个试点县。另一方面,作为农村银行的重要补充,小额贷款公司也数量少,规模不大,总数不过三四百个,占农村总数不到2%。

  “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需要不断增加。”汤敏在调研中发现,现在城乡之间,不少小额贷款进入商业领域,不少贷款机构更愿意给工商业贷款,为农村金融服务的职能和意义发生一些转变。“农村作为金融服务领域的薄弱环节,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职能显然不能改变。”

  汤敏指出,此次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到“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无疑是明确了金融在下一步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现在关键是国家有关农村金融推动的原则得到进一步细化,在保持对村镇银行谨慎扩张的同时,重点扶持和规范村民自发、风险较低的小额贷款公司更快发展。”

  《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认为,农村金融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很多农村的贷款没有东西可抵押。一些地方改革试点,农民的农用地可以抵押,但政策法律还没有完全认可。土地改革到位以后,农民的宅基地、农田可以抵押的话,那是真正能够解决资金的重大手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党国英称,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今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可能投入超过8000亿元的资金促进农村发展,尽管一些资金是以各种“计划”的名义分配到农村,不过,这些资金能形成农村生产资本的比例并不高。

  ⑤关于“全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

  缩小城乡差距 不能光看收入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对记者表示:从2003年以来,国家对“三农”问题解决力度很大,在财政投入上比过去增加很多,最近几年农村环境因此变化很大。

  许光建对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予以高度评价。他表示,公报中提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实际上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公共财政角度,十七大提出了‘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公共财政的主要目标’,而此次三中全会则明确了‘全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相比而言,‘城乡’‘均等化’实现将是一个巨大挑战。”许光建分析,城乡差距不能光看收入,而是取决于总体生活水平,当前农村与城市公共服务差距非常大。城乡要实现均衡发展,要打破二元化格局,关键是公告提出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这实际上是提出政府要将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

  许光建对记者表示,“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要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但是现在核心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中央财政投入解决,关键是如何改善农村自身实体经济发展。”

  他认为,要真正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基础,但振兴集体经济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也是关键。除了国家提供财政力量之外,依靠农村自身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这才是一个大问题。(柳建云、谢绮珊、赵琳琳)

编辑:位宇祥】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