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税收达32553亿元,同比增长30.5%。 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
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税收达32553亿元,同比增长30.5%。 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
在宏观政策取向上,“抑通胀,保增长”最有效的手段是“减税”。适当减税可以增加消费,在外部需求不振时扩大内部需求,有利于延长经济的繁荣周期,最终使得财政收入得到可持续增长。
在经历了18个月的红、黄灯之后,财政收入终于在7月进入了绿灯区。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323.25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9.3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回落了19.7个百分点。
对于税收增速的回落,主流观点认为,是一种“理性”的回落,是我国税收收入在长期高速增长之后出现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央政府近期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显现,这种回落与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是基本一致的。“随着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逐渐显现,经济增速有所回落”,这是财政部对7月份税收收入增幅回落的解释之一。
财政部认为,证券、保险、房地产业营业税收入均出现了负增长,是因为证券、保险营业收入大幅下降,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企业所得税的税收大幅度下降,比去年同期下降4.2%,增速同比回落了38.7个百分点。
由于受到不景气的外贸市场行情、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等原因的影响,今年以来一些企业的效益增速回落,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此外,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还显示,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但这个数值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3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税收增长是以经济增长为背景,经济增速放缓,税收增幅自然也随之回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6月份各项和税收直接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何况,近期我国税收政策调整基本都是减税,如实行新《企业所得税法》、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低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利息税率等等,因此,有专家认为,税收增速下降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7月份财政收入增长预警信号首次亮起绿灯,这也意味着18个月来,税收收入增长首次从偏热进入稳定。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如果下半年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税收增幅继续较大幅下降,国家有可能采取新的调控措施,不排除加快财税改革步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日前撰文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在把物价水平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的前提下,保持增长稳定性好的特点,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持续。即使经济进入这一轮增长的回调期,也应避免短期内回调过快,避免波动幅度过大。而一个良好的税收制度应当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利于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因此,为实现保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税制改革的步伐不能因为税收收入增速的暂时回落而放缓。
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面对经济下滑的风险,要继续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就应该采取“宽财政”的措施,而降低企业税负正是“宽财政”的主要内容。而且,减税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从国际上来看,当经济增速出现下滑时,政府往往都采取扩张性政策以提振经济,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减税。以美国为例,由于深受次贷危机的困扰,信贷市场严重紧缩,经济增速放缓,美联储向金融机构大量注资以增加市场流动性,而美国政府采取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减税(或退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企业盈利。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了周期下行阶段,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除消费外,投资和出口实际增速明显减慢。1至7月CPI同比涨幅高达7.9%,而7月份PPI高达10%,创12年来新高,物价水平持续高位运行,使部分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在政府宏观调控、外部需求放缓、人民币升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与国内要素价格高企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盈利增速下降,1至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同比增长20.9%,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面对经济放缓与通货膨胀,政府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如减税、加大补贴力度等,帮助企业与居民渡过难关。特别是通过减轻企业税负,有利于增加经济的活力,使企业避免因宏观调控而破产倒闭,从而尽可能避免经济衰退。
因此,在宏观政策取向上,“抑通胀,保增长”最有效的手段是“减税”。适当减税可以增加消费,在外部需求不振时扩大内部需求,有利于延长经济的繁荣周期,最终使得财政收入得到可持续增长。进一步推动税收制度改革,增进税负公平。而随着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启动,国家将会更好地发挥财税的分配、调节作用,从多个方面、以多种形式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记者 程瑞华)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