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五月份失业率数据由四月份的5%升至5.5%新高,不仅远高于华尔街普遍预计的5.1%,也令上月这一数据“伪回归”变得毫无意义。市场似乎仍对周末将公布的美国CPI数据心存侥幸。实际上,这种期待已无太大价值。原因一望可知:如低于市场预期,那说明四月指标的“好转”确是幻象;而如果高于预期,则说明通胀仍在恶化。大众的经济预测其实和投机市场的趋势交易有类似之处,即在经济下行趋势中,任何“独立”看好的举动都显得愚蠢。
即使当下欧元区比美国的经济表现略为强势,日本的出口增速也暂得以维持,但美元颓势导致的欧洲经济放缓和作为日本外需客户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走软都令世界经济前景悲观。一轮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萧条呼之欲出。接下来的一年或者两年内,可能是美、日、欧经济轮番表现其失败一面的时间。
现在可以说,无论OECD(经合组织)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甚至包括危机中的越南,寄希望于年内美国经济重新走好来启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已不现实。因此,现实倒逼中国必须准备应对可能的跨年度经济运行困难。
今年上半年,产业领域的出口萎缩已令中国东南沿海的各类型企业感受到明显压力。这本来可促使我们反思传统意义上“中国制造”的实际竞争优势,并将之作为制定下一步结构转型策略的基点。但遗憾的是,现在只看到了地方政府在发力拯救当地危机企业,却很难看到哪个占据传统优势地位的企业主动进行前瞻性调整。
随着国内企业经营压力的增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更令人担忧。目前17.5%的准备金率水平足以使许多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捉襟见肘,短期内如继续提高,则可能也把大银行拖入流动性不足的泥潭。准备金率水平过高,不仅容易激活非正规金融并强化金融脱媒效应,进而淡化宏观调控的效果;还容易直接对中小金融机构形成打击,转而间接“错杀”中小企业。为公平计,年内加息两次应在考虑之列。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令投资金额高、效率低的某些行业和企业感受到调控压力。
工业企业效益与金融机构资金投放的回落,可能导致宏观经济增速回落。那样的话,最早在三季度,各方一致关注并吵嚷多时的通胀可能会明显缓解。原因或许不在于调控的政策执行效果,而在于全球经济萧条引致的中国经济景气下降。笔者相信,中国景气程度始终和流动性状况相捆绑。
不过,上述分析可能也存在变数,即中国财政对资源、能源价格补贴的容忍程度。如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继续在资本推动、美元贬值等合力作用下飙升,中国对煤、电、油、运的补贴资金必然反复提高,这将成为财政的巨大包袱。如果在未来某一时点中国宣布取消了补贴,那又将是对商品牛市的巨大打击。从那时起,恐怕还意味着中国企业必须学会直面新的“三座大山”———成本压力、外部需求压力以及内部人员费用压力。
客观地说,以GDP增速减缓为标志的中国经济调整周期目前仅处于开始阶段。
(沈洪溥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 )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