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的两次巨大自然灾害的叠加,客观上促使投资需求的增加,通胀压力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最急迫的是增加供给,要适当限制能源、粮食、钢材、建筑材料等经济基础性重要产品的出口,积极开拓进口渠道。在大灾面前,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市场价格,企业也要讲政治,降低利润追求,通过增加产量和销售规模吸收相应要素成本。同时,积极推进投融资市场建设,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稳定。
⊙陈学军
继南方雪灾之后,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又发生了里氏8级特大地震,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截至5月21日12时,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41353人遇难,274683人受伤,累计失踪32666人。自然灾害在夺去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同时,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破碎也造成了受灾地区人民难以抹去的心灵创痛。目前,冷静、客观地分析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般来讲,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后果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损失、人道灾难和生态破坏。其中,经济损失又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及对宏观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影响。自然灾害直接损失的评估本身并不是经济学家所要研究的内容,这些工作主要依赖于建筑、工程、结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专家完成。自然灾害直接损失主要包括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的存量部分的损害,以及废墟清理、紧急救助服务成本等。经济学家关心的是与就业相关的收入损失和间接损失。间接损失界定虽然在理论界没有形成共识,一般包括因灾害遭到破坏的企业,其生产或经营活动被迫终止所造成的损失、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收入损失以及商业活动停止造成的损失。灾害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次生影响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指标——GDP、消费,受灾害影响的通货膨胀、以及政府救助资源的再分配和恢复重建的效果。
自然灾害经济学家认为,从对已经发生的人类所遭受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分析表明,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并不显著。一般自然灾害在短期内有影响作用,很难构成对整个国家巨大的资本市场根本性的扰动。即使是在1918年——1919年世界范围内暴发的流感也没能够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比如,1995年9月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虽然对路易斯安娜和密西西比两个州的经济造成相当大程度的损害,但是这些州总的GDP也不及美国当年GDP的2%。据美国劳工部数据估计,尽管灾难直接导致了受灾地区失去23万个就业岗位,但是从灾难发生当月的全国就业数据来看,只有3.5万人失业。这些例子充分说明,自然灾害对经济活动影响作用是与经济潜能相反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力资本是经济资源的主导因素,地震灾区数十万人的伤亡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人道灾难,但对于绝大多数幸存者来讲,他们是灾后重建任务巨大的资本存量和经济潜能。
2008年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5·12”特大地震灾难对灾区人民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生命损失,对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场可怕的梦魇,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人道灾难。所以说,“5·12”特大地震灾难造成的后果主要是人道灾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对灾难事件的及时响应,并举全国之力最大程度地挽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充分彰显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更加团结的中国人民共同抗击地震灾害,受灾地区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秩序安定。作为最为重要的一面,社会稳定是灾后重建、取得经济发展的坚实保障。另外,中国政府在整个救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闻开放程度,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因此,中国政府在灾后重建方面与国际社会合作将会非常顺利。
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具体数据目前正在评估中。受灾地区主要是四川省绵阳地区。风险评估公司AIRWorldwide表示,中国四川省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400亿元左右,将其作为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参考数据。通常,自然灾害的直接损失都是由政府财政全部负担,2007年我国全年财政收入高达5.13万亿元,其中四川省财政收入为1384.7亿元。同时,2007年我国财政超收收入为7239亿元。所以,中国政府有雄厚财政收入的基础,作为不到整个财政收入3%的灾害直接损失并不会撼动中国经济。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并不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绵阳作为受灾严重地区的最大工业城市,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99户,2007年共完成工业产值537.5亿元。所以,地震灾害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虽然四川天然气的储量占到全国的40%,产量占到22%,但是,地震并没有对天然气产地四川东部造成大的影响。
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主要是有色金属行业。锌矿、铅矿和铝矿及其冶炼厂受到了直接影响。2007年,四川省铅精矿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0.01%;锌精矿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至10%。电解铝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3.9%。短期内会影响到全国的金属材料价格,但是,地震本质上本没有造成自然资源的损失,只是对企业厂房、电力及交通基础设施破坏。
地震灾害对第三产业的冲击不可忽视。2007年四川的GDP为10505亿元,占全国GDP的4.2%。其中,旅游总收入为1217.3亿元,约占比重为11.6%。地震灾害对四川第三产业支柱旅游业的冲击是最大的,地震灾区几乎覆盖了四川绝大部分旅游资源,因此将使全国GDP减少约0.48个百分点。
虽然自然灾害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而言往往都是局部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显著影响绝大多数是短期表现,但是有些短期内的影响会导致产生长期性影响。对于整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政府往往要提前做财政预算,遇到大灾难的时候还要追加预算,遇到毁灭性灾难的时候,还会有国际借贷,这会对整个政府的支付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意味着会有更多政府公债即将发行。正如人们所预期的,2008年5月16日,财政部发行2008年第七期记账式国债271.5亿元。为满足灾区重建资金需求,2008年5月15日,人民银行决定,对受灾严重的成都、绵阳等6市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5月20日暂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追加救灾支农再贷款限额15亿元和再贴现限额10亿元。货币政策结构调整也是2008年以来的最大特点。
次生经济影响主要表现是因灾害产生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讲,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可能有两种渠道引发通货膨胀。第一,由于灾后恢复建设的债务负担累积,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灾后重建是向社会施加的一种成本,政府必须对此进行巨额的财政支出。因为灾难的深度影响,政府可能负担不起额外的债务累积。政府可能通过中央银行发行更多货币来缓解财政危机,印制过多货币的结果就是加大通胀压力。所以,在应对灾后重建的债务处理问题上,中央银行要保持政策的独立性。第二,受灾地区经济基础遭受损害,因市场紊乱造成通货膨胀,食品、建筑材料、能源价格高企。严重灾害可能会造成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担忧,尤其是对基础消费品和粮食价格。政府在短期内要在受灾地区进行适当价格控制。
总的来讲,2008年以来的两次巨大自然灾害的叠加,客观上促使投资需求的增加,通胀压力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最急迫的是增加供给。因为自然灾害会使经历灾难的人们心理上产生影响,从而降低他们的生产能力;自然灾害必定减少GDP存量;自然灾害必定减少存货。因此,要适当限制能源、粮食、钢材、建筑材料等经济基础性重要产品的出口,积极开拓进口渠道。鉴于目前我国复杂的经济形势,如何驾驭增加有效供给能力是对全社会的考验。在大灾面前,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市场价格,否则,企业提高生产力冲动受到制约,供给增加将不得实现。企业也要讲政治,降低利润追求,通过增加产量和销售规模吸收相应要素成本。同时,积极推进投融资市场建设,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稳定。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