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针对部分景点门票价格偏高等问题,有关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一年内全面整顿门票价格。但有不少人士指出,《通知》颁布前,国内诸多景区已纷纷调高门票价格,“限涨令”变成“涨价令”。 (5月5日《信息时报》)
“限涨令”若不及时落实执行,可能会变成“涨价令”。我们不会忘记,春运期间,有关部门要求不再上浮铁路和交通运输价格的禁令,被不少地方变相执行,以致公众发出了 “不涨价不能变成文字游戏”的呼吁,而国内诸多景区纷纷调高门票价格的逻辑与其如出一辙。
风景区资源满足了公共需要,它的存在成为一种公共利益,需要由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但是,当风景区管理者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产生矛盾时,就会发生政策规避现象,“限涨令”可能变“涨价令”给了这种现象生动的诠释。
公共政策的实质就是对于利益和资源的划分,因而,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必然进行成本收益预期。如果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或者其本人的收益与他人的收益之间存在差距,就会产生相对剥夺的心理感受,抵触相关政策的执行。在缺乏相应制度的刚性约束的情况下,风景区的管理者在进行利益选择时,常常会从自身的角度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施加影响,使公共政策朝有利于个人和小团体的角度转化而侵犯公众利益。
从更深层次逻辑看,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制度性失效行为。制度性失效通常指某些规则和安排存在明显的缺陷。政策性失效是具体的,出现的可能性和频率也最高,这主要是因为政府要面对和解决不断出现的各类问题,任何一项解决措施都存在失效的可能。但只要反应及时,某项政策性失效可以通过新政策的出台来弥补。因此,不能忽视政策性失效,更应防止制度性失效。(朱四倍)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