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8日20时,世界矿石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宣布与新日铁、浦项达成铁矿石价格协议,在上一财年价格基础上南部铁精粉涨65%,卡拉加斯粉涨71%。
此消息标志着中国企业谋求铁矿石话语权的努力再次宣告失败,如此高的涨幅大大超过中国企业心理预期,不少媒体以“痛失定价话语权”为题加以评论和报道。
但是,中国企业实际上并未获得应有的定价话语权,无所得,何谓痛失?
2007年中国铁矿石贸易量预计达到2.75亿吨,占全球铁矿石消费量57%。可以说,中国的需求占了国际铁矿石交易的半壁江山,是各大矿石巨头利润的最稳定来源。但对于中国这个“衣食父母”,各矿石巨头却年复一年以奇货自居;每年一度的涨价尝试,对中国钢铁企业及其下游产业,不啻最大的煎熬。
有媒体将今年价格涨幅出乎意料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日韩钢铁企业的私心,称他们的突然妥协令中方企业措手不及。实际上,日韩两国国内铁矿石需求量相对较小,且所产钢材产品附加值高,钢铁价格上涨的损失较易转嫁;铁矿石涨价还有助于打压新兴钢材出口大国的倾销能力,对日韩钢铁企业本身另有助益;不仅如此,日韩钢铁巨头往往与铁矿石企业有股权交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价格谈判的出发点是自身利益,日韩企业不过是做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已。
而中国钢铁企业虽然自2004年起就指定宝钢参与定价谈判,但多头进口、盲目竞争和囤积铁矿砂的做法并无实质性改善。目前,有矿砂进口资质的企业数量仍然多至100家以上。2005年的矿石价格暴涨重挫一度让相关行业痛感整顿之必要,并提出减少进口企业数量、鼓励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和开拓多元化铁矿砂市场等思路,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冰冷的事实:需求量依旧,对进口的依赖度依旧。在这种情况下,矿石巨头们自然审时度势,有恃无恐,不肯轻易高抬贵手。
必须指出,2007年铁矿石价格上涨较少,固然和中国企业获得首发定价权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和前几年中国企业囤积大量进口矿砂不无关系。今年,虽然中国经济进入调控期,但雪灾刚过,灾后重建同样能拉动钢材需求;加上矿砂库存有所消耗,矿石巨头换一副铁面孔,实在不足为奇。
作为中方谈判代表的宝钢在谈判过程中与必和必拓签署了10年长期供货合同,基本不受此次价格变动影响,对于本企业的利益固然是很好的保护,但此举势必引来众多国内委托同行的质疑,并可能使原本就有些混乱的国内铁矿石进口秩序愈加恶化。
惟一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的途径:加强行业整合,降低低效产能。2006年中国钢铁产量已经过剩,净出口达3400万吨,去年预计更高达5800万吨,这相当于1亿吨铁矿石的进口量,其中许多企业产能效益很差,生产效率低下。如果能切实把钢铁企业中的不良产能剔除,就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动摇矿石巨头维持价格的市场基础和信心,从而有利于中方对铁矿石定价话语权的争夺;而这正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的放权组织和整个行业协会的真正作为。
□白用夏(上海 资深评论人)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