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2008年中国经济腾飞 中新社发 吕建设 摄
|
插图:2008年中国经济腾飞 中新社发 吕建设 摄
|
中新网1月8日电 美国《侨报》1月8日发表题为《转型期宏观调控需大智慧》的文章说,2007年中国经济有许多可圈点之处,比如:增长速度极高,且经济效益不断攀升。但中国经济也正进入更加艰难的转型期,面对许多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全球主流媒体转而一齐唱“盛”中国时,更需要格外注意。
文章原文摘录如下:
苏联是在风头最劲时一朝失利的;日本也是在经济总量大幅追赶美国时泡沫崩盘的;而东南亚,就是在被认为即将进入“亚太时代”时,迎来“亚洲金融危机”的。从这样的角度看,中国崛起仍必须保持谨慎心态。
对于新的经济部署,概括起来就是七个字,“防热防胀重民生”。
中国经济是否真的过热了呢?未必。从当前情况来看,尽管经济增长11.5%,但投资增速仅26%,远低于15年前过热时期的40%乃至60%;尽管流动性过剩压力前所未有,但仅相当于GDP增速的1.6倍,而15年前则在接近3倍的水平;物价虽然上升较快,但全年11.5%的经济增长,对应的物价上升水平仍不到5%,这在改革开放后任何一个过热时期都是不可想像的。
国际经验显示,高增长、低通胀以及汇率升值的宏观环境,从来都是滋生资产价格泡沫的温床。
而中国大陆愈演愈烈的流动性过剩,涨势更加凶猛的楼市以及市盈率迅速膨胀的股市,无不显示出中国可能步历史之后尘。几乎所有主张防热防胀的经济学者,都难免会提到日本泡沫崩溃的前车之鉴,决意要避免中国经济成为第二个日本。
然而宏观调控需要高度的智慧。比如,在泡沫问题上,至少要认识到:第一,泡沫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理由很简单,泡沫源自人性的贪婪。第二,泡沫如同感冒,不同的感冒其危害完全不同,对付的处方也完全不同,泡沫亦如此。
既然如此,那么调控之策就不能只用“打压”和“紧缩”,而要系统治理。其中关键点有三:一是如果泡沫不可避免,宁取股市不取房市;二是要想办法利用泡沫推进中国的结构调整;三是要在泡沫时期减持国有股并以此基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坚决防止银行进入股市。这样,才能最好地达到“防热防胀”的效果。(赵晓)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