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三日电 题:中美对话长宜放眼量
本社评论员 俞岚
希望和疑虑交织,对话和交锋并存,分歧和共识同在。
今天于此间落幕的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成为两个大国之间复杂情感的最好观照。
一天半的时间里,两国经贸高官积极对话,增信释疑,在食品安全、高科技贸易、能源环保等领域达成三十一项合作协议;在人民币汇率、贸易平衡、市场开放等共同关注的问题上,双方各自表述,开诚布公,虽分歧犹在,但共识已增。
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后会见保尔森时表达了“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中美关系”的意愿。
较之前两轮,今次对话更受瞩目,乃因对话背景已非同以往。中美经贸眼下正处于微妙时刻。多年充当两国关系“润滑剂”的贸易和投资,正日益成为双边关系紧张的来源。
面对潮水般涌入的“中国制造”,美国人忧心忡忡,担心中国崛起将使美国“不能驾驭自己的经济未来”。而美国深陷次贷危机,经济增长料将放缓,加重民众悲观情绪。加之大选年临近,国会热炒“中国因素”,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人民币汇率问题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范畴,被赋予更多政治意味。人民币一直被指责为造成中美经济不平衡的“罪魁”。美国媒体热炒“中国制造”质量问题,使中国出口产品面临信任危机,外贸环境呈恶化趋势。而一批新帅走马上任,奥运近在眼前,“十一五”规划棋至中盘,亦使管理层落子谨慎,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贸易问题上,更是不敢轻忽。
华府和北京各自面临压力,在短期利益上难免会有冲突。然而,两国近年来利益交融格局已进一步深化,彼此更加需要。其经贸往来愈趋频密,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更重要的是,贡献世界经济增长近一半的两个大国,在全球化浪潮中,面对经济失衡、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难题,想要“独善其身”,不但不能而且远远不够;携手共进,“兼济天下”成为当仁不让的责任。
美国财长保尔森说,美中经济关系中存在一些“误解”,这些“误解”有损于两国为维持双边经济关系稳定所需的政治信心。
两国元首倡议启动的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为双方进行高层面交流,消除“误解”、增进共识提供了便利,为两国经贸互利互惠奠定了基础。
如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已成机制。遇到问题,双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对话”,而非“对抗”。毕竟,对话胜于对抗,协商胜于指责。为了短期政治目的而伤了长期战略利益,换了谁也不会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