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九日电 题:中欧经贸步入“后蜜月期”
中新社记者 俞岚
三年前的五月,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激情洋溢地宣布,“中欧已经订婚”。三年后的今天,中欧已经走出了“蜜月期”,进入“后蜜月期”,开始习惯在吵吵闹闹中过日子。
昨日,中欧大家庭的主要成员齐聚北京,就双方关切的贸易失衡、人民币汇率、全球气候变化、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面对面地沟通。
会前,有舆论认为,欧盟重要官员此次悉数到访,集体给北京施压,或将使峰会火药味十足。欧盟当前的确面临困境:欧元加速升值致使出口受阻、通货膨胀加剧、内需不足、经济增长乏力。而当中,对华贸易逆差激增更是“挑战欧盟忍耐底线”。欧盟官员近期频频放出“狠话”,愈益加重峰会紧张预期。
但事实上,昨日举行的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及第四届中欧工商峰会气氛热烈、友好而务实。其间虽然也有小争执,但双方均以乐观和建设性态度努力寻求平衡。
在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上,欧方希望中方做出更多承诺。中方回应,中国并不追求贸易顺差,对欧顺差增长主要是国际分工的不同和双方经济比较优势所致。但中国政府重视欧盟在贸易平衡问题上的关切,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多项扩大进口措施,促使双边贸易趋向平衡。
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欧方认为人民币价值低估给中国带来“不公平”的贸易优势,建议加快升值步伐。中方回应,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贸易差额,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中国将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而弱势美元更是凭空插上一脚。
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欧方期望中方加大保护力度。中方表示,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态度和立场非常明确,愿与欧盟一起努力,共同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合作等问题上,中欧双方亦达成共识,承诺继续深化合作。欧盟方面将提供五亿欧元,帮助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中欧之间具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建交三十二年,建立领导人会晤机制业已十年,二00三年双方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当前,欧盟已跃居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中国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今年有望超过三千三百亿美元。过去十年,欧盟在华实际投资增长了三倍多,近两万家欧盟投资企业落户中国;欧盟继续保持中国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新签合同近七百亿美元。
步入“后蜜月期”的中欧经贸,无疑将面对贸易摩擦等更多“现实问题”,会少了些浪漫,多了些争吵,但双方感情基础仍在,彼此依然需要。欧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领先,服务业发达,管理理念先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这种互补,为“后蜜月期”的牵手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