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等主要经济指标的陆续公布,再一次加息的数据基础似乎已经具备,加息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说“似乎”,是因为在当前复杂的情况下,舆论界对是否应当加息存在不同意见。有意见认为,由于美联储近期两次降息,中美利差大大缩小,此时中国如果加息,势必吸引大量的热钱进入中国,给人民币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还有意见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常态的调控工具,可以用它替代加息。
这些意见都有道理。不过,中国一直强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看外界的脸色行事。中国央行此前的举措均显示,货币政策的焦点是解决国内经济的失衡问题。诚然,美联储降息对中国央行加息形成了掣肘,但为了解决国内问题,央行很可能“两害相权取其轻”。至于存款准备金率,经过今年的连续上调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按照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再上调的空间已经不大。况且,单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业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事实上,加息已经不是单纯的货币政策问题,而是关系金融稳定和民生的大问题。我们正身受近年来少见的通货膨胀压力,CPI高高在上,企业和居民深陷“负利率”,存款源源不断地流出银行,股市、楼市等投资品种超常规地火爆……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央行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特别强调稳定通胀预期,加息作为直接对抗通胀的工具,很难退居幕后。
退一步说,即使央行自身对加息持“引而不发”的态度,其他国家宏观调控部门也将积极予以推动。与美国的情况不同,中国央行并不是加息与否的最后拍板者,其他宏观调控部门也有足够的发言权。
通常央行宣布加息的时机都选在主要经济指标公布之后,这意味着在本月剩下的半个月里,甚至就在本周将是加息的高度敏感期。(李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