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8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金融市长暨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发展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继续实施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0月29日《中国证券报》)。
不稳定因素仍在
统计结果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4.1%,9月份CPI为6.2%,比8月份下降了0.3%。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
随着宏观调控效果的不断显现,各项经济指标正不断向好。就物价情况而言,基本可以判断通胀的拐点已出现,8月的6.5%极可能是今年的峰值,第四季度CPI出现持续回落的可能性很大。同时,由于今年作为基期的数据较高,明年的物价水平有可能出现大幅回落。
不过,需要看到,未来的经济走势依旧不允许乐观与轻松。一方面经济依然存在由偏快走向过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有可能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这无疑将对经济运行形成长期压力。
因此,当前宏观调控仍不可放松。
全面通胀风险犹存
结构性物价上涨是否会演变为全面通胀?从传导线路来看,这一可能性是存在的。
从成本推进的角度观察,由于农副产品、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会推高下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并有可能导致下游产品的价格上升。从需求拉动来观察,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将使农业劳动力的竞争力加强,而这无疑会推升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同时,国家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无疑会进一步增加社会的购买力,总需求的不断攀升自然构成物价全面上涨的推动因素。
不过,依笔者之见,这只是可能性而并不具有必然性。需要看到,我国加工制造企业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因此价格供给弹性很高。近几年,尽管钢材、供电等方面的价格都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但汽车、电器等下游企业的价格却不长反跌,足以说明下游企业消化上游涨价的能力较强。而农副产品、粮食等之所以容易出现价格大幅波动,与其生成周期长因而价格供给弹性低(甚至短期无弹性)有很大关系。
虽然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并不必然会导致全面通胀,但要看到,尽管产能过剩对价格上涨形成压制,但这一压制力并非无限制的,即如果农产品、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过大,将会使下游企业难以承受,并有可能导致全面通胀。这也说明,继续下大力气对农产品、初级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控非常重要。
加息预期日渐增强
当前结构性物价上涨转变为全面通胀的成因,真正令笔者担心的是消费者的预期传导。
由于我国恩格尔系数较高,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涨价极易改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而全面通胀的预期一旦形成,将会使消费者的行为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物价水平全面失控。
这一分析意在表明,当前稳定消费者的价格预期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彰显政府反通胀、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决心,因而能够避免全面通胀预期的形成。
因此,从未来政策走势来看,紧缩型的经济政策依旧需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央行已多次申明,要基本保证存款人的实际收益不为负。前三季度的CPI为4.1%,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87%,仅就数据分析,央行近期加息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有分析认为,央行应加大调控力度,一次加息54基点,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应看到,目前通胀正在得到逐步控制,未来物价继续下行的概率较大,同时美联储进入减息周期对我国的利率上行也形成一定阻力。这说明,当前央行的加息还是以27基点为宜,这也可以为未来操作留有空间。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