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国家企业正在“反噬”发达国家的企业,但这样的并购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可盲目乐观
对于新鲜事物,人们总是容易夸大其辞,所谓“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对发达国家企业的并购就是如此,“胃口大开”不一定能够享受饕餮大餐,并购潮流不过是暗潮涌动,弄潮尚早。
通常人们印象中总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轻而易举并购发展中国家企业,中国一些民族品牌就在并购中成为国际品牌的生产车间。但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撰文使人们注意到,世界最大的几个新兴经济体中的企业跨境并购日益活跃。文中举出数起案例,证明以金砖国家为首的新兴国家企业正在“反噬”发达国家企业。
同时,一个最新的例子亦可作为佐证。中国的商业银行民生银行10月7日公告,该行将与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美国)签署投资协议,通过对联合控股三个阶段的投资,最终将持有其20%的股权。人们称此项交易为中国金融机构终于将一只脚伸进了美国金融市场。
金砖四国的并购份额确实处于上升过程中,原因是随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上升,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大量上升,因此参股或者并购当地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要素成本;其次,美元贬值导致本币升值,使并购成本降低;第三,货币流动性过剩使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市值翻番,使企业获得巨大的现金流;最后,这些企业跨境并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穿上盔甲,以抵挡新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箭矢。但发展中国家的并购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可盲目乐观。
数据的对比可以说明一切,根据金融数据供应商Dealogic的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全球并购交易额达到了3.85万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其中金砖四国并购交易额达到2981亿美元,保持增长势头。交易额的增长是相对于金砖四国自身而言,在世界范围内仍未成气候。
可以很明确地说,人们认为金砖四国并购急升是站在西方国家的角度,从历史经验与恐慌心态打量金砖四国的结果。我们应该研究这种心态对于今后国际并购的影响。实际上,金砖四国的并购行动还在学习和试验阶段,在中国前几次的数起并购案例中,TCL公司欧洲并购大体以失败告终,联想并购IBM的全球PC业务仍在磨合阶段,都是典型案例。
应该指出,虽然新兴市场的企业开始进入并购领域,但承担并购案例的金融机构,比如组织融资、组织交易、进行评级的都是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换句话说,新兴国家的企业虽然进入了并购市场,但市场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老牌发达国家手中。
新兴国家的企业是并购市场的后起之秀,他们被挟裹着加入了世界并购潮流,而并未自创出另一种潮流,在很长时间内也不会自成潮流。不仅因为学习资本游戏需要很长的时间,并购过程中会遭遇不同的法律、经济与文化环境,其中最大的阻碍是这些企业遭遇安全审查等保护性暗礁。
世界性的并购是大势所趋,可能迂回,却无法抵挡。事实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意识到交易是一种双向选择,如果各国在安全的名义下筑起壁垒,那么对外的抵挡将变成对自己的围困,最终损害的是各自企业的利益,掌握金融话语权的发达国家损失会较为惨重,这些国家中的保护主义者最好尽快认识到这一点。(作者叶檀,系《每日经济新闻》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