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经济基金会”的最新报告说:“西方把废气排放转嫁到中国。”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西方国家把工厂转移到中国大陆,因此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出西方国家的高消费水平。”报告举例说,“每一件在中国生产出口到英国的物品,其废气排放量比在英国生产要多1/3。”(10月7日中国新闻网)
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局面是很令人憋气的,有点赔本赚吆喝的感觉:一方面,中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消费品维持了西方人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中国还得承受污染了大气的指责,西方人未免太得了便宜又卖乖了。当然,英国“新经济基金会”的这份报告的基调还是公允的,它主张:“气候变化的讨论焦点应从商品生产国转移到商品消费国”。
不过,虽然“新经济基金会”的这个主张很不错,但是要落到实处,我看也很不容易。试想,我们怎样才能落实这个主张呢?让西方人减少消费吗?我们自己还急着扩大出口呢;让西方国家对我们治理环境进行补贴吗?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所以,尽管我们在国际舆论战中仍然要继续大声疾呼,让世人都知道谁才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真正祸首,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却还是要立足于我们自己的产业政策。
就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在考核官员的政绩时,用一种叫“国民生产净值”(NNP)的指标,取代现在通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这种“国民生产净值”实际上就是在刨除了GDP中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所造成的损失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它显然能够更好地衡量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的真实情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用GDP作为衡量社会福利指标的最大片面性,就是忽视了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实际上,在计算GDP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扣除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而且在以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中,还将本来是“成本”范畴的环境损失,在环境资源经过了生产过程后,间接地变成了经济增长中的增量部分即“产出”了,而这就意味着,对环境的利用越多,破坏越大,GDP指标反而会越高。
用NNP取代GDP,一个可能的“副作用”是,它会迫使中国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减少废气、废水和有毒垃圾的排放,使“中国制造”的成本上升,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副作用”却会“倒逼”中国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最终走上靠技术和品牌来参与国际竞争的道路。
用NNP代替GDP来考核官员,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非常好的理念,但在中国,如果要确保其落到实处,就必须要使其体现在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中,这也是中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郭松民(北京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