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影票的定价一般遵循一个准则:单张电影票的合理价格约等于本国城市普通劳动者平均月收入的1/200-1/100。因此,国人不禁要问一声———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档期,电影市场的争夺异常激烈,《变形金刚》、《哈利·波特》、《不能说的秘密》、《天堂口》……一部部大片好片轮番登场,叫电影迷们又爱又恨,爱的是电影饕餮、大快朵颐,恨的是票价攀高、荷包缩水。在上海最好的影院之一新天地UME国际影城,《变形金刚》上映的票价直冲百元,写下影院今年票价的新高度。
8元票的供需矛盾
拥挤的人潮,满地碎玻璃,变形的电梯……不要以为是哪个楼盘叫号,所有这一切的发生,只是因为一张售价8元的电影票。
8月8日,外地一电影大世界为了庆祝开业8周年,特意推出了当天电影票价一律8元的促销宣传。然而让影院始料未及的是,为买到票,不少市民凌晨1时就开始排队,由于排队人数众多致使交通堵塞,原定于8时30分开始的售票,不得不提前到7时30分,4个小时后,全天1.2万张票告罄,而平时该影院最多只能卖出6000张票。售票过程中,场面一度失控,有5人因此受伤,最严重的是被挤成了暂时性休克,直到大批警察到场才把秩序维持下来。
万人抢票事件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表面上看来,和大卖场超低价促销引发的混乱大同小异,但实质上,这可以说是观众对电影高票价的一次集体反应。相比大米、鸡蛋,电影并非生活必需品,因此,只有当票价长期偏离观众购买力时,才会产生如此疯抢。嫌票价贵而不踏足影院的观众们的需求被压抑太久了。
“现在电影票价动辄四五十元,即使在半价日,最低也不会少于15元,8元的电影票当然有吸引力了。”赶来排队但没买到票的观众汤文这样对媒体说。确实,在全国各地,影院的平均票价居高不下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有一路看涨的趋势。拿这一电影大世界来说,其票价就从1999年开业初期的20-30元涨到现在的40-60元,几乎是翻了个跟头。统计显示,2007年春季,全国平均票价最低的影院为33.64元,比2005年未实施“半价日”前的30.20元增加了3.44元,涨幅11.4%;平均票价最高的影院为58.34元,与2005年未实施“半价日”的58.38元基本持平,今年2月至3月平均票价更是超过60元。
而且,看电影除却电影票开销,还得花费一定的车费、餐饮费等。因此,虽说也有半价日等活动促销,但更多的观众还是认为看电影太贵了,便宜票太少了。
贵不贵,比较有发现
“中国的电影票比美国贵20倍!”因“故宫星巴克事件”而声名在外的芮成钢又一次语出惊人。他在博客上撰文称,北京的票价大约是70元,甚至比美国8美元的票价还高。但美国的一张电影票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400,而中国电影票相当于人均月收入的1/20,完全可以说是贵了20倍。
在国外,电影票的定价一般遵循这样一个准则:单张电影票的合理价格约等于本国城市普通劳动者平均月收入的1/200-1/100。美国行业工会MPAA的资料记录了美国平均电影票价的走势图:1994年4.18美元、1995年4.35美元、1996年4.42美元、1997年4.59美元、1998年4.70美元、1999年5.08美元、2000年5.39美元、2001年5.66美元、2002年5.81美元、2003年6.03美元、2004年6.21美元……虽然平均票价每年都略有上升,但却一直比美国当年的每小时最低工资略低。
在其他国家,电影也绝对不是奢侈消费。德国人在黄金时段看最新影片只需花费7-9欧元,而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大约为25000-50000欧元;日本的电影票价是固定的,女性1000日元(约80元人民币),男性1500日元(约120元人民币),日本的人均年收入最低为250万日元(约16万元人民币)。
不管是与平稳的美国票价相比,还是和其他国家的平民消费相比,中国电影票价的走势“疯狂”得多。1982年,在中国看大片《少林寺》只需要花1角钱;1989年时平均票价也只有0.25元;1992年9月,国家物价局宣布放开电影票价格,当年年底平均票价即涨到了2元,此后的涨势更是迅猛,票价上涨的速度显然脱离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票价的提高并没有带来票房收入的提高。1989年中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为27亿元人民币,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不升反降。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6.2亿元。更令人心寒的对比是观影人次,即使按平均票价30元计算,如今每年也只有约8700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影院,1989年时的观众群体接近3亿人次。某种角度来看,观众的萎缩比票价对比更说明问题。
高票价下的空白点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大众愿意消费也消费得起是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有大学经济学教授分析说,如今网络、家庭影院、数字电视等多元娱乐形式兴起,消费者的选择很多,看电影可以不通过电影院。在这样的需求环境下,电影票价的弹性需求很大。票价低了上座率自然提升,总收入也能提高。票价既要满足市场经营的要求,又要符合观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寻找这个平衡点考验企业的创新经营能力。
由于目前供片机制的单一化,造成发行垄断,因此单方面要求影院降低票价不现实,这需要制片、发行、院线等上下游环节同步协调。相关利益方还需要明确的是,降低票价并不意味着收入减少,“半价日”的票房红火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一些影院,周二半价日的票房可媲美周末三天的总票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电影票价偏高和中低端影院的相对缺位不无关系,这一市场空白点应该被有眼光的商家所重视。任何市场都需要细分,影院要分层,观众也要分类。有经济能力的就选择高档影院享受,中低收入者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二轮影院。
购买一张电影票,观众其实在为多重因素埋单:影院地段、装潢及设备配备、上映时间(首映式较贵就是这个道理)、放映时间等。但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观众愿意牺牲一些因素,如愿意在首轮上映完之后再看,他仍然没有实惠的选择。为原本没有选择的观众提供适合的选择,那么这一大片红海就是你的了。
已有企业注意到了这个空白点。主打5元票价的社区影院已星星点点在国内城市落户。有资料显示,这些低价影院的票房很不错,深圳某家单厅91个座位的社区影院,每天票房收入都稳定在2000-4000元,黄金时段更是场场爆满。(陆绮雯 谭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