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笋是广州一所英语培训学校的老师,每天早上去单位都要坐近1个小时的车,她总是习惯性地在公交站旁的报摊上买份报纸来消磨坐车时间,顺便,还可以换点坐车的零钱。可是,这两天因为广州在搞城市创卫,车站的报摊没了,这让她多少有点郁闷。
路边摊,随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但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烦恼。这使得城管和摊贩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每天都在上演。但是,政府管理部门和市民的共识是,路边摊问题不是一个“禁”字就能解决的。
8月24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市长热线接听群众来电时透露了城市管理的新思路:广州将考虑放开对小摊贩的管理,建议开放部分道路,专门让小摊贩摆卖。
其实,像肖笋这样每天都要和小摊贩打交道的人很多,曲瑜说她就是这些路边小摊贩的“粉丝”。
曲瑜是广州一所大学的在校生,她告诉记者,自己经常会去逛小摊,淘一些小公仔、小首饰之类的东西,“小摊上卖的东西比正经商店里的要便宜很多。我的手机包就是在小摊上买的,才两块钱,商店里起码也得五块吧。”
“也很方便啊,就像学校门口那个卖豆花和面包的小吃摊,早上去实习单位的时候买早餐,省时又方便。”同宿舍的方婷在广州一家报社实习,她说,整个暑假她都是在学校门口的路边摊解决早饭问题的。
广州的刘女士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她是全职家庭主妇,和小商小贩打交道也比较多。“小摊贩的东西便宜,又很方便,但有时候质量也很差。”刘女士说,她在小区旁的小摊上买过菜,可每次回去都发现缺斤少两,而且一捆菜里面还有很多不新鲜的。
质量次、卫生差、噪音大、堵塞交通,都是市民普遍反映的问题。马师傅的楼下经常有摆大排挡的,每天晚上,烤羊肉串的烟都把他们家搞得“乌烟瘴气”,过后,楼下也是垃圾遍地。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城管眼里同属占道经营的小摊贩,市民却将他们分成了生活必需和非必需两大类。比如那些补衣服、修拉锁、卖报纸和卖早点的马路摊,这些都是市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如果将这一类小摊设在专门的街道,会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而一些卖水果、卖菜、卖烧烤之类的小摊,则可划定在某些区域,统一管理,满足市民的具体需求。
彭清经营他的修鞋铺有几个年头了,9年前从湖南衡阳来广州打工。由于没学历、没文化,只能干一些体力活。现在年龄大,身体吃不消,他就摆了一个修鞋摊,赚点养家费。
在和记者聊天的30分钟里,就有9个人来照顾他的生意,缝包、修拉链5块,换鞋底3块,拉鞋边4块,修家里的水管10块,可谓红红火火。
彭清说,来他这里的都是小区和周围的居民,因为时间长了,都是熟客。他告诉记者,除了修鞋,加上清洗、维修抽油烟机、煤气炉、热水器、洗衣机这些“额外经营”,他一天可以赚四五十元钱,最多一天挣过90元。这样,一个月算下来有1500元的收入,除去交各种管理费和自己的花销,还能攒些钱。
彭清觉得,把他们这些小摊贩集中管理是个很好的政策,这样,他就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地躲城管。但是,他最担心去了那边没有生意。
“在这边一是很方便,方便居民也方便我的生意,二是我在这里有一些老熟客。如果设点的话,我的生意可就不好做了!会有更多的人来做这行。”别看这个修鞋铺,它养活了彭清年事已高的父母和还在上学的儿子。
张广宁市长说,作为一个城市,应该是有序管理,乱摆乱卖肯定是不行的。其实,作为政府,最终是为这个城市的市民服务的,但同时,这种服务不是为某一个人、某一小部分人服务的,它不能牺牲绝大部分人的利益。(林洁 孙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