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日电 题:央行年内三度加息作用需“远观”
中新社记者 魏晞
毫无意外,中国央行在周五下午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幅度各为零点二七个百分点。
说毫无意外,是因为本周四国家统计局宣布六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百分之四点四后,市场普遍预计央行不日内将再次动用加息砝码,为经济快车降温。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曾屡次表示,“为维持货币稳定,我们关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以及资产价格。”因此,CPI数据一直是外界预期央行加息时点的重要参照。
而且,按照中国今年以来的加息频次,七月二十日正是加息“时点”。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分别在三月十八日、五月十九日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本周五的七月二十日正值半年数据公布之后,且与上次加息又恰隔两月。
早在加息消息宣布之前,多位业内专家均先后预期“一两天内可能有政策出台,或加息,或减免利息税,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此预期之下,各部门对加息作用已相对消化。周五,国内股市也一反预期加息必大跌的常态,以大幅上涨一百四十五点收盘。
自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已连续三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以抑制流动性,防止经济出现过热。尽管加息对市场的心理影响正逐步减弱,但业内人士表示,加息作用是逐步显现的,需要“远观”。
这一观点认为,加息并不是“急刹车”,不可能本月加息,下月即显现作用。相反,加息的作用在于“引导”,即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从而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护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因此,有业内人士在讨论加息对经济的作用时认为,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认为加息作用已淡化。相反,由于央行加息频次加快加密,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未来仍将继续加息的观点,这对于收紧流动性、减缓信贷增速的作用都将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