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对中资行来说不啻于一条鲶鱼,在彼此的竞争过程中,中资行应该能取得双赢。但对中资行而言,最多还有8年的时间就可见分晓。
《小康》记者:陶卫华(以下简称《小康》)
专家: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以下简称“郭”)
《小康》:您对外资银行进入后,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如何评价?
郭:现在外资行跟中资银行获得一样的发展空间了,但进入本身也要一个过程,如果广泛批设网点,每铺一个网点至少要上亿元的铺地资金,要投入、招人,不是两三年内就铺天盖地。而中资银行一个城市成百上千个点,更多时候体现一个社会服务的职能,并不完全为经济效益考虑。
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来说也是一条鲶鱼,赶着你往前走。中资银行如不重视中间业务,高端客户都被挖走了,只能为中低端用户服务,成了在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外资银行推动你去变化,去创新。
《小康》:外资银行比较看重国内市场的哪些业务?会向哪些方面侧重?
郭:我认为外资银行会先通过投资理财、个人财富管理,私人银行、银行卡综合业务,抢走一批高端客户,然后围绕高端客户做文章。
由于中资银行服务不好,外资银行进来后,很多人一开始说中国老百姓可出了口气。外资银行确实能够提供比较好的服务,也能够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服务水平,但外资银行开设分支机构后,不会开展一种惠民式的面向公众很普通的金融服务,这并不符合效益优先的发展策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有些外资银行喊交一块钱就能开户,实际上是表示一种亲民的姿态。
《小康》:外资银行就此会放掉中低端客户?这部分客户对他们的利润率价值不大?
郭:目前来看,外资银行会盯着中高端,对于低端客户这块儿不会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大量中低端客户可能觉得在中资银行排很长时间队,希望到外资银行开户,但是估计到外资银行那儿虽然不会被拒之门外,但会收管理费。管理费比存款利息还高。
在高端客户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随着银行经营网点的增加,外资银行将会把业务延伸,可能会把贷款对象延伸到中小企业。随着网点增加,为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用户服务羽翼渐丰的时候,才会跟你叫板,那个时候就是全方位抗衡了。
《小康》:一般普通客户在外资银行的体验会与中资银行体验的差别有多大?
郭:开银行跟开饭店一样,饭店受人欢迎一个是你饭好吃,也就是银行产品好,另一个环境好。在服务空间、服务态度上,中外资银行区别不会太大。关键还是饭菜怎么样,这个比服务还要重要,是最终的制胜法宝。
我认为普通用户还是按照就近提供服务的原则。理财要看产品,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在中国环境下一下子能开发出鹤立鸡群的产品,但可能会有一些有特色、个性化的东西。
《小康》:但是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能力确实还不够。
郭:理财的理念,中资银行还有待完善。一方面是产品设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经营理念的问题,能不能把客户放在第一位。高端客户最关键是量身订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中资银行原来都是这种单一化的模式,搞理财都是一样,还带有粗放经营的痕迹。外资银行进入后,将使得我们经营服务的内容更精细更专业化。
《小康》:以前还有着国有银行国家政策保护下的惰性?
郭:中资银行在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钱比较好挣的。因为你还处在一种半垄断状态下,带有国家政策保护性的收益。前些年中资银行为什么对中间业务如理财一直不重视呢?存贷差这块占其总收益的百分之九十。中间业务如理财结算,不到百分之十。现在外资银行进来了,把你利润削薄了,看你急不急?
《小康》:您对未来银行业的市场格局有怎样的判断?
郭:外资银行在中国肯定会抓住一批客户,中资银行前期服务差,已经使得一批用户要转移。不过最终要看产品。绝大部分客户现在还都在中资银行手里,中资银行会在同外资银行竞争中跟上。
银行产品不是专利,就是一种方法点子,可复制空间非常大。所以中资银行学得也快。
中国银行搞私人银行、农行搞财富管理中心,都在紧张筹备中,也要跟外资行面对面竞争。我个人认为在这种竞争中,中外资银行应该能够达到双赢,当然竞争会很激烈,但竞争越激烈,最后获利最大的还是消费者。从拉美的经验来看,外资银行从进入这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到当地企业、居民真正接受,需要5到8年的时间。中国可能也需要这么长时间。中资银行完全可以趁此大有作为,但是不能再怠惰下去了。(陶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