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被称为“刘易斯拐点”。在此拐点到来前,劳动力无限供给,存在“人口红利”。
数据表示,2005年到2009年中国工人数量一直略微超过职位数;而这个情况在2010年出现逆转。现在工作机会多过工人总数。
富余劳动力的减少最先让沿海企业感受到了。“民工荒”让企业经常抱怨找不到农民工;与此同时,农民工也抱怨企业给出的薪水过低。
薪金水平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工资水平的提高,而更大部分地反映了“80后”、“90后”的中国农民工是区别于“70后”的。
国际企业是否撤退
中国工人涨工资牵动着全世界庞大的产业和利益链条。有专家指出,由于人力成本是企业成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工厂”加薪潮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成本压力,实力不济的企业可能将遭淘汰,全球将引发消费品价格提高。根据分析师预估,按富士康深圳厂区约45万人计算,如果薪资由900元大幅调升至2000元,每个月约增加5亿元成本,等于额外吃掉1/3的获利。外资企业会不会因为中国劳动力告别廉价时代而撤退,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呢?
美联社预计,可能会有数以千计的公司不得不把业务搬到越南等低人力成本国家。印度媒体也表示,中国的工资上调可能对印度有利。在中国沿海地区设厂的外资正考虑向印度等地搬迁生产能力。
不过,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表示,外资看重中国的几点因素并未改变。首先,63%的外资看重的是中国市场的未来潜力,其次,中国相关产业配套比较完善,比如笔记本电脑涉及的上下游产业,在中国都能找到很好的支持渠道。最后,中国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目前每年,中国有600万的大学毕业生,此外还有大量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
经济转型必经之路
针对这轮中国企业加薪潮,全球发出更多的是赞同的声音,认为中国农民工若有更多工资进账,将会带动中国的消费能力,从而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许多专家认为,给工人口袋中放入更多钱,将会促使他们尽快转变成消费者,也加快中国向进口市场迈进。渣打银行经济学家严瑾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它将开始推动消费开支。”
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如何从以投资、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结构转向以消费为主的结构?如何让老百姓敢于消费、乐于消费?那就是老百姓兜里有富余的钱,提高国民收入,增加工资是硬道理。
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不可能永远依靠制造业发展。美国、日本都曾经完成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制造业的优势很可能会被其他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所取代,但产业升级、经济结构合理化则将成为必然的路径。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外国媒体的赞同。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这是一个分水岭。涨薪潮注定要改变这个国家的经济。” 瑞士《视野报》报道,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较高的工资对中国也是重要的,这可以推动国内消费,使中国经济减少对出口的依赖。特约撰稿 李薇
富士康事件深度思考·关怀
日本企业将心理列入常规体检
富士康连环跳余悸仍在,企业关怀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除了加薪,如何更好地保护员工的生命和利益,其他国家的办法值得借鉴。
日本堪称自杀大国。“平均每天都有90人选择自我终结,这就是日本的现实。”新出版的《日经Business》这样评述。日本企业为解决员工自杀问题,将心理健康检查列入常规体检项目。
抑郁症是主要原因
“对不起,死在前面了。”2009年春天,36岁的藤堂诚二在电话中和妻子讲完这句话,便纵身从就职公司的楼顶跳下。激烈的竞争、无休止的加班以及日渐淡薄的同事关系,还有因工作环境转变而带来的压力,令藤堂在一年前开始出现抑郁症病状。
日本警察厅公布的自杀动机分析结果显示,近一半的自杀者在生前都有“抑郁症等健康问题”,抑郁症成为导致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因为近年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去年因“失业”、“就职失败”和“生活困苦”而自杀的人数,也分别比前一年增长了65.3%、39.9%和34.3%。“过于劳累的正式雇员以及没有稳定工作的非正式员工,致使雇佣关系变得异常脆弱。”
国家为自杀立法
为遏制住不断增加的自杀人口数,日本政府开始在“国家参与”上着力。2006年10月28日,《自杀对策基本法》开始实施,当中对于自杀预防的调查研究、医疗体制完备、地方公共团体与雇主责任、以及自杀者亲属关怀等都做了详细规定。此外,内阁府还设置了“自杀综合对策会议”这一特别机构,协调统筹厚生劳动省等各领域主管部门开展各项活动。
作为日本财政年度结算月的3月,是企业最容易申请破产及裁员的时期。2009年起,日本政府将每年的3月定为“自杀对策强化月”,并于今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爸爸,睡得好吗?”的公益活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向民众普及自杀预防知识,号召对于周围有抑郁症及自杀倾向的成年男性给予关照。
在本月,厚生劳动所设立在日本各地的“Hello work”公共职业安定所,则将集中一部分力量致力于为失业人口提供包括心理辅导在内的特别支援活动。
参与互动(0) | 【编辑:秦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