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一是企业赢利模式的转型,就是通过改变产品的价值和定价策略来创造收益。目前普遍受企业认可的是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以及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转型;二是企业定位的转型,即或者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或者从OEM升级为ODM甚至是自主品牌,目前比较受广大企业认同的是从OEM、ODM转型为自主品牌,以及向供应链上下游拓展;三是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型,即改变企业的运作模式,目前比较受企业认可的是单工厂变为多地点工厂运作以及制造外包等。此外,IBM最近调查还发现,在中国已经有6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信息化能够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还有32%的企业已经认为信息化是实现转型的必要条件。
第三产业的“催化剂”
由劳动力成本上升激发的产业升级内涵除了针对制造业结构本身外,市场分析认为,还将带来第三产业的加速崛起。多位分析人士都认为,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民工荒”等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与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亚洲其它几个地区所经历的发展路径有着类似之处,典型的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王汉峰认为,中国的产业结构近似于1960年代的日本、1970年代末期的台湾省、1980年代初的韩国。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水平,与1962年的日本、1978年的台湾省以及1984年的韩国具有可比性,均在6500美元的水平。
而从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第二产业 (采掘与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来看,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也基本上与这三个地区当时的水平类似。基本的结构是,第一产业占比10%左右,第二产业占比约50%,而第三产业占比约40%。王汉峰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年份之后三个地区产业结构都出现了同样的趋势,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逐步下降,而第三产业逐步提升,到目前为止,第一产业占比都降低到5%以下,而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到60%以上,第二产业占比在30%-40%。
“中国当前面临与日本在1960年代初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正在接近尾声,全社会整体的劳动力成本在趋于上升。在这之后,我们发现从1960年代开始,日本制造业占GDP的比例进入稳定阶段,从1970年开始迅速下降,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从1960年年初接近50%下降到1980年代的40%左右。”王汉峰还表示,除了制造业整体规模占比萎缩外,随着劳动力成本以及其它相关成本的提升,制造业内规模扩大空间不大、附加值相对比较低的产业随着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将进入产业内的重组与整合、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阶段,这一趋势在日本当年也反映得非常明显。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