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制造业未来的重组与集中度提升格局,业界有着相对统一的认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业的洗牌还并不简单只与企业 “大吞小”划上等号。王汉峰分析认为,虽然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使制造业的经济占比相对下降,但高附加值的装备及消费品制造业占比却依然上升,表现为整个制造业结构向更高的方向升级的趋势。
就日本的案例而言,记者注意到,1970年-1980年间,虽然传统的制造业(重化工业以及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占比大幅萎缩,但交通运输设备、机械设备、精密仪器制造等高附加值制造业产值在GDP中占比从5%左右提高到15%左右。 “实际上,受益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持续以及出口制造业多年的技术累积,中国装备制造业将是未来出口结构升级趋势下表现最突出的版块。”王汉峰表示,这些行业将包括机械、电气设备、通讯设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等。
产业升级=企业升级
整个制造业结构的升级背后,也隐含着对企业自身战略调整的需要。独立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占了制造业98%的传统制造业不是简单的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品牌战略,而是要从过去走到高效的6+1(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制造)整合,制造业的未来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链中心,而且这个产业链中心背后是金融中心,也是大物流中心和服务中心。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一位专注于产业集群研究的教授则对记者分析,必须以企业技术升级为突破口,从改变要素价格比例、拓宽企业金融渠道、建立高质量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入手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最重要的是引导和推进企业逐步用资本替代劳动。 ”他的观点认为,对于一个主要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优势上的产业来说,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会在一段时间内导致原有竞争优势的弱化,这是从低级竞争优势向高级竞争优势转换、寻求经济增长必须经历的“阵痛”。
有趣的是,从其他国家经验看,有力的竞争优势也常常是在看似不利的生产条件下形成。如日本的终生雇佣制使日本企业不敢轻易扩充人力,从而激发了企业采取自动化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瑞典建筑工人极高的薪水使建筑企业不得不研发高效率的建筑方法,形成了瑞典在组合房屋市场上强大的竞争力;荷兰长年低温、湿寒,不利于花卉生长,迫使投资花卉的企业致力于研发专业温室设备和完善花卉的培育、包装、运输条件,最后成为全球鲜花最大的出口国。
据介绍,目前中国制造业产业规模巨大,但大多数企业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多等问题,处在附加价值最低的环节,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有限。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10中型企业高峰论坛上,IBM公司介绍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三个模式。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