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受强烈关注 专家称风险可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受强烈关注 专家称风险可控
2010年06月12日 09:1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主持人:在国际金融危机前,我国地方融资平台举债就已初具规模,其不仅未受到质疑相反还得到了一定的肯定。那么,现在究竟是什么引发了社会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广泛关注?

  连平:我认为,这一问题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于中国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快速增长,各地政府融资平台建立后,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筹资作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级政府主导的投资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地方融资平台作为投资主力通过大规模融资推动城市化建设,迅速启动内需和扭转经济过快下滑趋势,其积极作用应当予以肯定。未来如何规范运作并发挥好积极作用引人关注。

  其次,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界定和负债规模的统计口径模糊不清,透明度低,监管层和理论界对此存在广泛争议。

  第三,地方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的过快膨胀以及操作和管理上存在的诸多不规范,引发了市场广泛的担忧和质疑。去年以来,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遍地开花”和“井喷”式爆发趋势,以城投公司为主导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实现了超常规增长。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责任主体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规范,同时,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形成多头举债,一旦融资平台的项目投资收益不能覆盖成本,这些“隐性债务”就必然显性化,给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巨大风险,甚至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商业银行买单,这必然对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形成显著的潜在压力。

  郭田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一是此番危机后大手笔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带来的大规模的地方融资规模。据统计,仅去年近10万亿元的信贷中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目前地方融资规模已达到了7万亿元,这种井喷式增长的背后带来的是政府财政收入与负债呈现出的倒挂现象以及地方政府担保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大增加。一方面被动式的大规模投资所带来的是许多尚不具备条件的项目上马,在中国特有的“倒逼”机制和去年商业银行本身流动性过剩情况下,信贷审批有所松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收入并未以相应趋势增长,导致财政风险较大。

  二是房地产新政对土地财政的冲击进一步加大了融资平台风险的担忧。融资平台公司所投资的项目中很大一部分是缺少足够现金流的项目或者短时间无法偿还利息的项目,这都需要地方财政支持。而土地财政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显然是地方融资平台的一种有力支撑。但在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背景下,在房市趋冷的同时也必然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实际上,本次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审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房地产市场带来金融风险的一种评估。

  主持人:地方融资平台所面临最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如果风险爆发,会涉及哪些方面、后果会如何?

  连平: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能负债,既不能发行地方债券,也不能直接向银行贷款,而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使得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钱少事多,地方建设中庞大的实际资金需求缺口只能通过各种融资平台来解决。而去年以来为配合中央经济刺激计划的投资任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规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其主要风险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持续扩张的政府平台融资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压力和潜在财政风险。地方融资平台会否遭遇违约风险,取决于它们的偿还能力。在绝大多数地方融资平台投资项目缺乏稳定现金流和效益性的情况下,偿还能力主要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土地出售收入和拥有的其他资产。一旦未来经济周期下行,房地产价格大幅下挫,平台公司收不抵支,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将面临严峻挑战,不断累积的潜在财政赤字风险可能会凸显。在下级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的缺口下,财政风险还极有可能向上转移。

  其次,地方政府平台融资规模非理性扩张,可能引发银行体系信贷风险。各级地方政府借用各类融资平台大量举债,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平台信贷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平台自身经营收入承载的能力。同时,许多地方融资平台财务信息缺乏透明度,信息不对称使银行难以真实、全面地评估地方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各地财政担保评估体系落后,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也给银行有效评估和防范信用风险造成较大障碍。这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很可能转换为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通常在前三年项目建设期只需付息,项目建成后开始还本,因此,2012年左右,还本付息额将由2010年的1.3万亿元大幅攀升至2.7万亿元。随着集中还本付息阶段的到来,银行不良资产可能会显著上升。

  郭田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隐含缺陷在大规模融资背后将逐渐显现,需要对去年过火的信贷量进行修正。地方财政对融资平台的担保仅仅限于隐形的,缺乏法律上的强制约束,使得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有些地方政府通过成立多个融资平台的多头举债和融资平台自身尚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会减少整个筹资过程的透明度,加大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最终使得银行对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缺少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增加银行风险的敞口。就目前来看,地方融资平台所面临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利率风险。因此,在近来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厘清地方融资平台的相关问题也就成为了宏观政策制定的依据和需要。

  多措并举化解风险

  主持人:根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目前的负债状况和风险的排查情况,接下来在制度建设方面重点要做哪些工作?

  提高地方财政及债务信息透明度

  连平:未来防控和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引导和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发展,控制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过快增长。这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融资约束机制和授权制度,合理安排地方政府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财政收入状况,来合理确定自己的融资规模,坚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扩张。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平台融资既要控制规模增长过快,真正将过快的增速降下来,使之处在合理的水平。

  其次是提高地方财政及债务信息的透明度,打造“阳光融资”的地方融资平台发展道路。这需要通过建立一套投融资管理运作的操作标准和相应的制度流程,用标准程序、客观指标来规范作为融资平台的地方法人实体的融资行为,增强政府融资平台运作的透明度;还要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情况的公开披露制度,促使地方政府隐形债务明晰化;针对监管力度不够的现象,要加大投融资行为的监管主体建设,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监管机制。

  建立完善可行的风险控制标准巴曙松:在风险防范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应完善中国财税体制,平衡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降低地方政府对外融资的依赖性。摸清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制定合理的债务风险控制标准。在现阶段中国急需摸清地方政府现有债务规模,减少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防止盲目借贷。同时,还需建立一套既符合地方财政债务状况,又能反映地方财政风险程度及其变化发展趋势的风险控制标准,以监测和预防债务风险发生。在成熟市场,大部分国家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都制定了风险控制标准,以美国为例,对于地方政府债务不仅制定了规模控制标准而且还制定了风险预警系统,通过严格的规定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

  第二,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也需要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对待。虽然地方政府融资风险有所上升,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存在同等的风险。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和财政增长能力很强,其负债水平相对较低,债务风险较小。另外,还有一些地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商业环境,带动了项目周边土地增值,增强了地方政府收入。这些评估需要差别化地看待,需要动态地看待。

  第三,应当区分不同类型的融资平台,实行分类管理。对于县(市)级、区级等财政实力相对较弱的融资平台,由于2009年已有大量的新增贷款流入,因此,该类融资平台目前风险相对较大。同时,也需要区别不同性质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状况良好的投融资平台可以直接转向市场化的融资。而一些纯属用于进行融资并没有什么具体业务的平台,应当纳入重点监控风险的行列。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