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1日电 题: “降温”还是“避寒” 中国经济需巧把“火候”
中新社记者 周锐
中国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11日发布,五大主要指标均同比增长。国家统计局称中国经济延续了回升向好态势,总体运行平稳。
在系列数据中,工业增速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尤为引人关注。考虑到作为宏观经济“先知之鸭”的上证指数在过去20多个交易日里已累计跌逾16%。有学者担心,近期不断推出的货币紧缩措施会让中国经济如同气候一般遭遇“倒春寒”。
有趣的是在此之前“降温”几乎是市场上唯一的热门话题。
今年2月,中国CPI上涨2.7%,超过2.25%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加息的脚步已经临近。如果负利率状态长期存在,加息势在必行。
虽然过去的一个月里,随着中央政府的“组合拳”砸向房地产市场和存款准备金率年内的第3次上调,市场上的“加息”预期逐渐转淡。但今日发布的数据,再次让市场感受到了经济的“热度”。
4月份,中国金融机构发放新增人民币贷款7740亿元,高于3月份的5107亿元;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2%;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创18个月来的新高。
一时间,加息之声又起。在外围市场大涨的情况下,沪指仍跌逾50点,创8个月来新低。围绕着“加息时间表”市场更是“吵成一片”。
业内人士称,判断加息与否不能只局限于当前数据,而应结合经济的走势来判断,中国更需要的究竟是“避寒”还是“降温”?这个时候,人们也许会更好的理解什么叫做“最为复杂的一年”,因为两个选项看起来似乎都没有问题。
抛开投资增速的回落不说。从内需来看,近期市场销售的稳中趋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汽车与家电的旺产、旺销。然而4月份汽车生产量增长34.6%,增幅一下子降了近17个百分点。
从外需来说,尽管4月份出口增长了30.5%,较上月有所加快。但这与去年同期较低的基数有极大关系,而在中国第一大出口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有深化和蔓延的趋势。而以上这些,都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
而另一方面,“降温”也有十足的理由。尽管统计局对CPI涨幅扩大的描述是“结构性的温和上涨”,但其同时指出近期价格将面临极大的上涨压力。考虑到去年6、7月份较低的底数,未来3个月中国CPI极有可能会继续走高。此外,今天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高载能行业增长较快。这意味着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难度正在加大。
在“最艰难的一年”过去后,“避寒”还是“降温”这一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将让各方感到犯难。但这并不出人意料,因为去年“猛火”保增长这一明确的模式已成为过去。如今,这道选择题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答案。
常言道:“蒸鲢煮鲫炖黄鳝”。在最复杂的一年,中国须辨清形势,巧把经济“火候”。只有这样,才能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真正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管理好通胀预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巩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向好形势。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