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的复苏阶段,世界经济仍然受到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欧洲板块不止一个国家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欧元体系面临考验;发展中国家外部需求恢复乏力、未来外部融资成本高企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全球经济复苏能否持续,是否存在着二次“触底”的可能?后危机时代的再平衡过程是否意味着全球经济失衡格局的改变?本文从对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性质判断、全球科技创新的周期变化、全球产业结构、国际金融体系的再平衡调整,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所面对的外部风险等方面,分析了本轮经济复苏过程中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风险根源
从对危机性质的判断来看,本轮危机并不是由金融领域的局部非系统风险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2007年以来的全球危机是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球经济失衡所引发的全球利益分配差异及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强制性调整。在此判断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全球经济中的种种风险都与全球经济的失衡相关联。那么这次危机进程中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否意味着对全球经济失衡格局的调整呢?
这要取决于对这次危机性质的另一层意义上的考察,即这次危机是一次全球经济的总危机还是一次周期性的危机。如果是总危机,那么危机的调整必然反映在全球分工格局、技术范式以及全球“中心—外围”格局的变化上。如果这次危机只是总危机爆发之前的周期性危机的调整,那么,其结果并不是对现有格局的改变,而只是量的微调,具体形式会表现为价格向价值(或均衡价格)的趋近、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趋近、经济的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的趋近。从2007年以来经济危机能在两年左右的时间中就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以及这次经济危机并没有引发全球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这次危机的性质属于总危机爆发之前的周期性危机的调整。
无创新复苏难改全球经济格局
在周期性的危机调整之后,国际经济的大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一结论的得出在于我们对全球技术创新周期的判断。目前以美国为金融和科技创新中心,日德为高端制造业中心,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为低端制造业中心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出现,以及与此相应的全球经济失衡规模的扩大,就全球范围而言有两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其一是信息技术创新高潮的出现,其二是美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的金融自由化调整的成功。就技术创新而言,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创造出了包括无线通讯、个人电脑、网络交易等多个新兴的需求领域。同时,信息技术推动下所形成的全球网络生产体系,也促进了生产外包等新型产业转移途径。正是在这样的技术创新推动下东亚中高端产业的制造业中心才得以形成。
然而,通过对OECD国家基础创新的周期性发展趋势的考察,我们发现,尽管这些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在提高,但增长率开始逐渐趋稳。而与此相反,研发的产出量(我们用专利申请数量衡量)却呈现出了倒U形的下降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产业创新高潮退却的过程中,人们所期望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替代能源领域中专利申请数量在2000年之后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同上个世纪90年代信息领域的专利技术数量的增长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一现象说明,在信息革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逐步衰竭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替代性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新能源的技术革命。据此,我们认定缺乏创新基础的经济复苏,不会改变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形成的全球经济格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