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河北一家民营钢铁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不少民营钢铁公司都是“先上车后买票”,钢铁行业这种“黑户口”现象在河北很普遍,“上面”也十分清楚,不久前还有领导到包括该公司在内的一些民营钢铁公司进行摸底。
按照我国现行产业政策,2007年12月31日,列入第一批关停名单的3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必须关停,同时,早在几年前,国家就已经对新建钢铁企业设立了一套非常严格的审批流程,按照现行产业政策,新建高炉的有效容积不得低于1000立方米。
然而,这些政策在执行中却走了样,导致重复建设、违规扩建、盲目扩大产能等现象突出。短短几年时间,出现了大批“黑户口”的钢铁企业,这些企业由于是当地利税大户,地方政府不管不问,商业银行大量的贷款流向这些非法项目,“先上车后买票”成了有关部门不作为的借口。令人费解的是,这些非法项目投产后,地方政府又企图“逼宫”国家有关部门做出妥协。
上述民营钢铁公司的负责人为中国商报记者提供了一份河北省冶金政研会关于该省民营钢铁企业“黑户口”问题的情况专报。这份内部资料用大量的文字和数据说明了这些非法项目在经济、税收、就业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极力为这些企业进行开脱。这份内部资料中把“黑户口”归咎为国家和省级机构改革,由于政府机构改革职能分工到位空档期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才导致了民营钢铁行业的“黑户口”现象。该资料似乎有意隐瞒“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国家抬高钢铁行业的准入门槛,将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拒之门外”这一真正原因。记者注意到,河北省一位领导在这份文件上做出批示,责令发改委、工信厅进行研究。
在国家严格控制钢铁行业准入的大背景下,“黑项目”缘何屡禁不止?谁撑起了钢铁企业违规建设的“保护伞”?大量金融机构资金介入非法项目,是否会对金融安全构成威胁?国家一旦强行关停,最终又由谁来为这些盲目投资的项目埋单?中国民营钢铁行业究竟路在何方?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和对污染企业查处的力度。2004年,针对江苏本钢违规建设情况,国务院责成江苏省委、省政府对此严查严办。为此,相关的多名责任人被查办,其中数人为厅级干部。2006年,国家环保部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掀起“环评风暴”,钢铁、电力、冶金等行业82个项目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被追究。2007
年,山东淄博的14家未经环评而投产的钢铁企业因被媒体曝光而被山东省政府查处,并向全国通报。
著名问题学专家胡星斗教授评论说,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严格限制各种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时,一些民营钢铁公司却置国家法律和产业政策于不顾,以牺牲群众健康、社会环境为基础,这种做法显然与我国的相关政策相悖。一个地方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以违反国家法律、损害人们健康为前提,否则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李喜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