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大风险案例看海外期指双刃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从四大风险案例看海外期指双刃性
2010年04月15日 15:07 来源:证券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股指期货是应股票市场的避险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但作为以规避和锁定标的产品风险为目的的金融衍生产品,其自身风险巨大。国信证券最新研究报告在分析海外四大风险案例后指出,只要使用恰当,股指期货可以充分发挥其避险、套利的能力,反之也可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市场风险案例:1987年美国股灾

  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工业指数在几个小时之内暴跌了22.62%,为1929年10月大危机崩盘时的2倍。建立在计算机交易平台之上的股指期货程序交易,以及信用经济条件下的投资组合保险等保值、避险策略在不经意中给已到达崩盘临界点的市场雪上加霜,由此引发了市场信心的崩溃,导致了此次股市大灾难的发生。

  纽交所之后对该事件总结了三点:一是对于运用复杂的定价理论进行套利等投资的程序交易者和投资组合保险者来说,波动仅仅是用来衡量标准风险的价格易变性的统计量度;二是在程序化和投资组合保险中常用的指数套利策略与市场的短期波动关系方面,这种投资策略都会加剧市场短期波动的投资者心理预期;三是尤其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性与专业性是打击投资者信心,抑制市场效率并放大市场波动的主因。

  经营风险案例: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案

  1995年2月27日,有着22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管理着270多亿英镑资产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告破产。从风险管理角度考察,巴林银行是在股指期货交易经营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才会导致交易人员的错误被不断放大并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安危。

  国信证券认为,随着股指期货及相应衍生产品的推出、股指期货海外上市以及混业经营格局的行程,金融监管思路也需随之调整:必须以跨市场、分产品监管取代割裂市场、分部门监管。由此给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金融体系风险控制带来了深刻变化。

  宏观经济风险案例: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7年下半年,索罗斯在对东南亚发起了连番阻击后,开始有计划地向中国香港特区股市及期市发动冲击,恒指曾一度暴跌。香港特区政府高调入市反操纵行为,彻底打破了国际游资佯攻汇市,实攻股市、期市以获得暴利的图谋。

  此次金融保卫战中,股指期货发挥了投资组合核心的作用。国际游资正是充分利用了股指期货按金交易的杠杆效应,大幅提升了攻击金融市场的收益预期。股指期货这一金融衍生工具在政府干预市场的投资组合中也处于核心的地位,以股指期货为获利设计方向的组合干预策略,最终化解了所面临的巨大的宏观经济风险。

  股指期货救市案例:2008年次贷危机

  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发的2008年次贷危机,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股指期货在次贷危机中通过套期保值和套利机制减缓了现货市场的抛售压力和市场冲击,抑制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通过价格发现机制形成远期价格,扭转市场预期;同时通过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减轻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在雷曼兄弟事件引发股灾之际,作为全球股指期货交易量最大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其S&P500股指期货日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规模大幅度攀升,比平时增长了2倍多,交易量甚至接近平时的4倍,为规避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机制。股指期货成交量明显放大,超过了现货市场的成交量,双向交易的机制成为股票市场的均衡力量,修正了市场的非理性波动,使股票风险被有效地转移,为市场提供了风险出口,将大波动化为小波动,实现了市场的稳定。(桂衍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