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一周损失20亿 未来两月云南经济或最艰难(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干旱一周损失20亿 未来两月云南经济或最艰难(4)
2010年03月26日 07:3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旅游未受影响

  云南是块美丽的土地,云南以云南人特有的淳朴憨厚和数不胜数的美景吸引着我,也引来八方游客。

  为报道旱灾,报社两位同事风尘仆仆从北京、深圳赶来。在从机场开往市区的路上,两旁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和盛开的樱花让他们惊讶,这是在最严重的旱灾区云南吗?我告诉他们,在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基本没受到影响,居民用电、用水一切照常,粮食和蔬菜供应稳定,物价也没有出现明显波动,绿化带、行道树依然有水浇灌。昆明早在前几年就完成了掌鸠河引水工程,能保障昆明市民生活用水20年没问题。

  到了位于市中心的某四星级酒店,我们发现这里的房间依然紧张,只有最后一间标间,其他星级的酒店也差不多住满了,更不用说稍微廉价的商务快捷型酒店。而价格也是比年前有所上涨,即使是协议单位,一间标间的房费也由年前的360涨到了400元。

  翌日,我们一行来到受灾比较严重的昆明市石林县,这里以世界自然遗产“石林”著称于世。在景区门口,等待排队进园的旅客排起长龙,大巴车一辆接着一辆等待下客。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说,从1月到3月22日,游客数量达到55万多人,不但没有减少,照往年同期还略有增长。石林景区甚至有底气从4月1日起开始提价,从140元每人次涨到175元每人次。从石林管理局掌握的情况看,整个滇西旅游带包括丽江玉龙雪山、大理崇圣寺三塔、楚雄恐龙谷等著名景区,都没有受到旱灾的任何影响。

  离开石林,我们来到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昆明市呈贡县斗南村。这里是许多外地游客梦寐以求的地方,因为这里的鲜花实在是物美价廉。在斗南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偌大的库房里,一列列搬运车组穿梭不停,一箱箱经过分类、包装、贴签的各种鲜花整齐排列,等待着每天晚上九点“开盘交易”。工作人员说,这里的鲜花交易量平均维持在每天100万元左右,最高时曾达到400万元。交易活跃导致交易大厅的固定席位数量已不够用。

  回昆明途中,经过正在建设的新螺蛳湾商贸城。“好大的一块工地呀!”同事不禁感叹。我告诉他,这里正在建设西南地区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总投资320亿,占地5700亩,一期已经开业,正在建设的二期,有数万建设者在奋战。这也只是个缩影,近几年,云南着力打造适应面向南亚、东南亚桥头堡地位的投资软环境,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投资者,一时的干旱并没有影响工程进度。(记者 赵凯)

  云南省经济研究院院长段刚:旱灾打击上半年云南经济

  云南省经济研究院院长段刚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干旱对云南经济的影响不容低估,对上半年云南经济打击较大。

  中国证券报:这次旱灾的持续对云南省的经济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段刚:目前来看,灾害对云南的宏观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如果旱情继续下去,影响的程度将会越来越深,范围会越来越广。目前来看,仅农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72.7亿元。农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整个经济的增长都会被波及。

  虽然全年不好判断,但干旱对整个上半年云南经济的打击都比较大。除了第一产业,旱灾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资源型的企业。云南的资源型企业很多,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如果干旱继续下去,要保证这些企业的用水就很困难。还有电力,云南发电主要靠水电,现在云南几条大江大河的水位急剧下降。电力供应不足也使工业受影响。

  另外,第三产业如旅游业、旅游文化、餐饮、休闲文化等都多少被旱情连累。曲靖的洗浴场所因为缺水都已经停业了。如果连生活都受到了影响,服务业也不可能不被影响。

  中国证券报:政府应如何防止灾害对经济的影响继续扩大?

  段刚:现在来看,对灾害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灾害的统计,应着眼于长远研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涉及云南长远发展的经济战略,不仅仅要看经济的本身,而且要看整个经济、资源、环境如何能够更协调地发展。

  这次的干旱已经暴露出云南的农业基础设施非常脆弱。现在看来,农村的水利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太少,欠债太多。其实我们水的资源储藏量应该是在全国很丰富的,但在利用上做得很差。

  中国证券报:怎么改变目前水利设施建设的薄弱?

  段刚:我们要改变对水利工程的认识。水库不仅仅是发电,它的功能远不止于此。有了水库我们可以自主调节用水,可以涵养水土,可以灌溉农田。最典型的是几十年前就提出的滇中调水工程,即从金沙江往滇池引水,但反复论证了十几年。如果工程已经完成得差不多,现在完全可以应对滇中地区的干旱。昆明在十几年前做了掌鸠河调水工程,正是这个工程保证了昆明的供水。(记者 李阳丹 蒋家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