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加强引导宣扬中华文化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建议加强引导宣扬中华文化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2010年03月02日 10:32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宗庆后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上曾经激励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在和平年代同样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进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而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密切,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正逐步向我国渗透。文化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继军事、经济之后的重要渗透手段,由于目前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较浅,民族意识薄弱,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这对中国未来的危害深远。因此,需要加强引导,宣扬中华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加强文化引导、宣扬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措施

  1、正确引导民众的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西方国家用粉饰化的形象,利用各类媒体在中国宣传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异化中国民众和下一代的价值观,弱化中国的民族精神,最终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面对西方价值体系对我国影响力的日益加深,建议有关部门加强文化引导,通过电影、电视、网络、书刊、奖项评选等文化传播方式宣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宣扬传统中华文化的同时亦要与时俱进,多寻找新的文化亮点,将新时期体现我国民族精神的事例加以总结宣传,如抗震救灾的团结精神、抗击金融风暴的智慧精神、中国企业家的开拓精神等等。

  2、加强宣传教育,宣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1)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教育普及、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年轻一代是民族的未来,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践者。而西方物质化的文化产生的价值观对我国年轻一代的影响也更容易。因此,建议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青少年关于中华文化的教育普及,广泛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下一代从小就有机会去了解、接触中华文化,有机会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来进行修习,使得青少年热爱中国,热爱中华文化。

  (2)加强历史教育,树立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有大唐盛世,有南宋时期占世界GDP80%的辉煌,也有近代被列强侵占的屈辱。无论是辉煌还是磨难,中华民族精神都为国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坚实支柱,使得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抵御外辱,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的骨气和气魄也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建议政府一方面通过媒体、民间机构宣传、保护历史古迹等措施加强对普通民众的历史民族精神宣传,增强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历史教育,深化青少年对民族精神的认识。

  (3)用产业化促进文化的传播、普及,推动传统文化进步,不断为民族精神增加新内涵。宣扬文化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让文化本身具有吸引人的魅力。有魅力的文化需要经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讲话时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产业化是文化进步的重要手段。文化存在于社会当中,脱离社会发展步伐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古代的曲艺、瓷器、书画、建筑等文化类别都具有相当完备的产业链和专业的从业人员。纵观古今,中国传统文化的产业生命力一直非常强。许多产业,如瓷器、中医等亦受到全世界的青睐。建议有关部门大力培育、扶植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产业,推动中华文化不断进步。

  宗总两会建议和议案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2010年“两会”建议

  关于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的议案

  尽快修订商标法 保护驰名、著名商标和民族品牌

  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 确保国家安全的建议

  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书写训练的建议

  建议加强引导宣扬中华文化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建议加大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贴 提高教育质量

  建议加强对外投资管理 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

  建议完善食品监管体制 统一标准规范抽检程序

  关于保健食品审评及监管工作的建议

  建议做好农村出生缺陷预防工作 实现优生优育

  关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建议

  关于保障民企合法权益、增加民企竞争力的建议

  关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建议

  关于改革供地方式、进行二次房改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几点建议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