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缺工超80万 七成人望最低工资至1200元(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深圳缺工超80万 七成人望最低工资至1200元(2)
2010年02月23日 11:02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劳动部门:“吸引劳动者不能光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深圳在春节期间返乡过年的劳务工人数将达到370多万,预计有95%左右的劳动者节后会选择回深圳就业,在回来的这些劳动者中,有10%表示会带老乡过来一起工作,这个数量预计在40万左右。”劳动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如果这一部分人能够在元宵前后顺利来深,对用工缺口将是一个很大补充,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的用工需求。然而,对比年初近90万的缺口,就算是有40余万新人前来,深圳的用工缺口仍不小。

  如何提高深圳的吸引力呢?“深圳应该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不然真的会被劳务工抛弃的。”采访过程中,不少劳动者都表达了类似的诉求。据记者了解,深圳上一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要追溯到2008年7月1日,当时深圳将特区最低工资调整为1000元月,特区外为900元月,调整幅度为深圳1992年建立最低工资制度以来绝对额增加最高的一次,调整过后,特区内工资标准一举跃居全国第一。

  然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不久,深圳随即遭遇世界金融危机波及,不少出口加工企业出现了经营压力。为此,深圳在去年决定暂缓调整最低工资,同时,对困难企业实施降低社保费率等补贴。随着经济日益回暖,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现阶段普遍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已经具备了一定客观条件。”

  “我国经济形势逐渐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逐月提升,大多数企业发展态势趋好,职工平均工资有所提高,且CPI已由负转正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就业压力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这使许多省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苏海南进一步解释说,“同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能够改善民生,促进内需,拉动地区经济发展。”苏海南说。

  省两会期间,一些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出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建议,省政协委员陈纲军在提案《关于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劳务工工资收入的建议》中建议,广东发达地区尤其是深圳,应率先大幅提高员工最低工资标准将深圳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500~1800元/月。

  对此,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吸引劳动者不能光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职场的供求应该交给市场去自行调节,政府不应过多干涉。”蔡焕行认为,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也会有弊端:一个就是造成城市之间的恶性攀比;还有就是给企业施加了压力。如今金融风暴的影响虽然已经减弱,但不少的企业的经营态势仍未好转,盲目调整最低工资,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深圳今年的最低工资标准会不会调?调整幅度如何?劳动部门将进行调查测算后才决定。在此之前,深圳将致力于劳务工福利和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提升,以及劳动者权利的维护,增强城市的整体吸引力。

  专家:“职场已经进入卖方市场,缺工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

  “没有必要去硬性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这一职能还是留给市场自己去调节比较好,市场总比政府灵敏,也比政府聪明。”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高兴民认为,如果不是市场调节,不是企业自主做出应对,就算是深圳市政府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2000元,劳动者来了,企业却请不起人,最终还是会流失掉。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与劳动力储备状况下,缺工是必然的。”高兴民说,如今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过去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局部繁荣,到现在的全国各地都建起了工业园,都有了各自的产业复兴和发展规划,劳务工已经从过去的“买方市场”走向了“卖方市场”,有了更多的选择区域、选择企业的权利,缺工已经不是季节性和区域性的问题了。

  在高兴民看来,对企业而言,缺工意味着用工成本的提高,也就意味着经营效益澳,产业附加值高的企业有了更大的竞争优势,能够顺利地活下去,而一些技能水平较低,工作环境较差,提供不了好待遇的企业必须关闭或转移出去。这是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就像当年发达国家的产业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样,政府大可不必惊慌,深圳也不会轻易被抛弃。大浪淘沙必定会留下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对此,宋献华同样认为,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和内地不少城市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求职者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多方向流动是正常的。“缺工给企业带来了压力,但也有助于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叶明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