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券商再论虎年行情:四月下旬或加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八大券商再论虎年行情:四月下旬或加息
2010年02月22日 08: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政策调控提前 四月下旬或加息

  进入2010年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是最出人意料的。我们之前曾指出,我国的货币政策将由去年的极度宽松转向今年的适度宽松,但上半年还不会使用利率等工具。政策的超预期源自形势变化: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经济体复苏好于预期,使得我国出口超升,政策调控因此提前;另一方面,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博弈也导致了紧缩政策的提前出台。

  针对目前的国内外新形势,我们也对宏观经济和政策前景判断进行了调整。由于美国等经济体复苏强劲,我们将中国2010年的GDP增速上调至10%,并认为上半年GDP增速将处于10%以上区间。在经济走向过热的同时,通胀也将出现超预期的上升,我们将2010年CPI均值由2.5%上调为3.3%,而且并不排除未来继续上调CPI预测的可能性。

  对于加息,我们也修正了去年末的看法。对于美国,尽管我们认为美国失业率的趋势线下降要到2010年下半年才能出现,因此美联储加息的时间仍需等到2010年下半年,但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特别是未来制造业投资接替再库存化成为经济复苏的新动力,对美联储提前加息的预期也在持续加强。在1月27日FOMC利率会议的投票中,已经有成员投出了反对票,反映联储内部对是否维持低利率已经出现分歧。

  从中国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验看,央行加息受到通胀和美国加息周期影响都不是太大,而受国内经济增速影响较大。我们认为真正触发加息的是经济过热,也就是经济增速达到10%以上的过热区间。基于我们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我们认为加息周期将提前启动,目前最有可能的时间窗口在4月下旬。而如果上半年加息兑现,存款准备金率也将采取一季一次的上调频率。

  未来超预期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出口和物价的变化。如果出口持续复苏,带动热钱流入和物价上涨,那么经济过热风险将会加大,政策调控也将更为提前。

  2010年策略报告观点:

  2010年A股市场会走出震荡行情。年初周期性行业回暖带来经济景气并演绎跨年度行情,3-6月份可能出现调控,不过这属于市场较为一致的预期。下半年看消费,但是这点我们并没有看清楚,特别是如何平衡和估计城市化工业化的平稳长期发展下因为刺激消费政策效力下降引起的中短期波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先抑后扬利空打压后的估值修复

  尽管紧缩政策预期提前兑现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但是我们认为仅从央行操作角度来看,这种紧缩政策提前的速度并没有市场想像的这么快,加息的时点选择不太可能在2月份,利空冲击过后市场有望修复短线反应过度的下跌。不过从中线来看,M1掉头向下已经成为转折性的趋势,流动性问题的困扰难以避免。

  权重股有望成为估值修复的领头羊,金融股领头的权重股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阶段性表现机会。一是估值较低,安全边际高;二是对利空反应过度,有修正需要;三是股指期货的预期支撑和不断刺激。在权重股带动下的估值修复行情有望出现。

  从扩容压力来看,增量和存量扩容都会比较温和。长假因素导致新股发行节奏和规模有望减缓;2月份限售股解禁压力较上月明显减小,而且从以往经验来看,解禁后的大小非抛售在时机选择上往往是在大盘上涨过程中、而非下跌过程中,大盘盘整或是下跌过程中减持力度是相对比较弱的。

  在紧缩政策还没有显现出对上市公司业绩增速造成较大削弱假设下,我们维持年度策略报告中15-25倍估值区间的判断。目前的估值水平处于下轨附近,我们认为经历了紧缩预期利空冲击后的大盘有望在2月份获得相应的估值修复空间,市场可能出现先抑后扬走势。值得密切关注的重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政策波动、二是年报业绩、三是外围市场的干扰。

  2010年策略报告观点:

  伴随欧美国家消费增速渐趋平稳,以及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延续,预计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将回归至正常化状态下的潜在增长水平。2010年经济“正常化”背景下可能对A股运行趋势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四项非常化因素,其中正面因素略占优势。我们对A股市场2010年运行趋势持相对乐观观点,市场节奏可能呈现“春热冬暖”态势。A股合理估值区间在(15X,25X)的范围内,预计股指总体上有望呈现“曲折上行”格局。相对目前指数点位而言,预计2010年A股指数向上存在30%左右的潜在上涨空间,股指上涨动力主要来自经济趋于正常化阶段带动的企业盈利的正常化增长。(海通证券研究所)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