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的“实名”梦
进入21世纪,围绕“一票难求”,民意沸腾。
实际上,车票实名制,在我国铁路并不是新发明。“绝大部分的铁路免票和特种票早就实行实名制。”铁路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研部主任杨素亭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而公众车票的实名制,在2003年春运期间由重庆火车站率先试行——车票背面填写姓名,再由车站派出所盖章,旅客持有效证件方可登车。此举一出,新华社立即叫好:“许多票贩子都因手中车票卖不掉、退不掉而眼巴巴看着作废”。
不过,重庆的“实名制”仅实施六天就夭折了。重庆火车站派出所当时陷入了两大困境:一是登记难,旅客太多,以至于警方最后只好采取抽查的方式;二是检查难,按“实名制”规定,上车时必须持与车票登记内容相符的证件方可上车,一名车站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检查一个人至少要花费半分钟,而每天进站的旅客多达2万人次,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失败的试验反而激起了人们对“实名制”的想象。
重庆试点后几个月,广东的大学教授蔡茂松在《南方周末》上呼吁推行火车票实名制,他还用“非典”时期要求旅客填写健康卡来进一步佐证,“一时上车购票、进出站井然有序,再也见不到票贩子的身影了”。
尽管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主委王贤才早在2000年的全国政协大会上发言提倡实名制,但蔡茂松借助大众媒体,形成了此后几年专家、学者的“实名制大合唱”。2007年,厦门、宁波等地也分别试点“登记实名制”和“民工专列实名制”。
王贤才曾在2005年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铁道部对实名制“态度暧昧”。2008年1月18日,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否定了以上试点全国铺开的可能。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也称,火车票还不具备实行实名制的条件。
与此同时,民间却有不同看法。
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陆琴脚艺”连锁店的董事长陆琴提交了《关于实行实名制缓解铁路买票难的建议》。“我在新华网上开了一个博客征求民意,博客上呼声最高的就是实名制的提案。”陆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为了“说服”铁道部推行实名制,民间的实名制调研小组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中央财经大学2008级的MBA杨子江曾组织同学一起调研,“我们想如果能像地铁一样自动售票就好了,从技术来分析实名制其实不难。”杨子江说。
知名法律学者郝劲松2006年也曾尝试“火车票实名制可行性”的研究,“我们的初步设想主要是对火车站的学生、农民工及其他社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郝劲松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问卷调查包括“愿不愿意为实名制耽误验票时间”“担不担心实名制后个人隐私泄露”“有没有人反对实名制亮身份证”等。
“最终迈出试行实名制这一步,实际上是赞成的声音淹没了反对声,铁道部顺应民意,是民意的一次胜利。” 铁道部运输局原局长华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铁老大的“实”验
“今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将在广州、成都铁路局部分车站试行购买火车票实名制。”2010年1月9日,铁道部的通稿寥寥数语,却如平地惊雷。
实际上,实名制的调研工作早就开始了。
1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高晓兵透露:“铁路企业对实名制问题进行了多方的论证研究,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并且对实行实名制的方案、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准备。”
谁也没有料到,调研工作做得如此不露声色,就在两年前,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对火车票实名制的态度,还言犹在耳。
即便如此,铁道部“试水”实名制的准备工作,还是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
2009年春运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就春运火车“买票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铁道部开动脑筋,研究采取若干便民、利民措施,以化解矛盾,确保春运任务顺利完成。这被人们为“实名制”纳入铁道部考虑范围的一次重大转折。
“2009年6月份,我突然发现火车票从红色纸票变成绿色卡票,比北京地铁的一次性进站卡软一些。”郝劲松回忆。
12月10日,火车票又进行了改版升级,由一维防伪码升级至二维防伪码,这被看作是实施实名制的前期技术准备之一。同一时间,几位网友的博客挂出了内容相同的日志,都称“内部代码是568的铁道部密件”透露,2010年春运期间,铁道部将在广铁、成都局试行火车票实名制。
随后,红网记者喻向阳称“获得了铁道部下发的一份《程序修改和操作说明》,这份长达29页的文件详细说明了如何进行火车票实名制”。这意味着,“2010年春运,旅客或许可以实名制购买火车票啦!”
起初,这被人们视为“狼来了”的玩笑。
广铁系统内传出火车票要实名的消息,新华网也于2010年1月8日发布消息确认,直到铁道部通稿下达,实名制试行的传言终于成为事实。
成都铁路局提供给《中国新闻周刊》的一份材料也显示,“元旦前,已安排专班人员拟定了有关实名制售票、验证的培训教材、组织办法和应急预案。”
在实名制试行消息公布之前,该局就已经制定好《成都铁路局客运车票实名制试点工作组织办法》《实名制客运组织应急预案》,并增加验证人员1284人、增援实名制验证武警577人。
种种迹象表明,“实名制”早已是蓄势待发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