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做客嘉宾: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哈继铭
2009年以来,由投资和消费构成的“内需组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外需萎缩带来的损失,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和消费,在外需依然不振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今天,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做客本期“首席观点”栏目,他认为:201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继续大幅提升。中国正成为世界消费大国,消费的崛起不仅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供有力支撑,更为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贡献巨大。
◎ 2009年中国消费增长引人关注
记者: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不高,以至于生成“中国人不消费”的外部印象。而近年来的实际数据是否表明这一认识有待修正?
哈继铭:我认为这一认识是存在偏差的。确实,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目前仅有35%,远低于国际50~70%的一般水平。但是,中国消费增长的绝对速度并不慢,过去30年保持了多年双位数的名义增长。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增长速度更是迅猛,远超过任何其他世界前十位消费大国的同期表现。
横向比较,中国消费增长也快于其他国家快速工业化阶段的消费增速,比如日本在70年代的消费增速9.2%,韩国在80年代的消费增速8.0%。2008年中国位居世界前五大的消费国,根据近10年以来各国消费增长的状况和中国的消费量及增速(1999~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2.1%),我们估计中国可能在2年内超过英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居民消费国;而在5年内取代日本第二大居民消费国的地位,仅次于头号消费大国的美国。
记者:中金公司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中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速度均赶超了GDP实际增速,并带动同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也大大超过GDP增长率。商务部的相关数据也显示,今年中国消费增速达历史最高点。您认为这其中是哪些因素对中国的消费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呢?
哈继铭:短期来看,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因素:
其一,收入分配进入拐点。2009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赶超了GDP实际增速,居民收入中经营性收入比重上升,且增长较快。随着城镇居民中从事经营活动的人数增加,以及经营状况的持续趋好,将使经营性收入稳步提高,有利于拉动消费环节。与此同时,农村收入增长也在加快:数据显示,自去年四季度的4.6%上升至今年三季度的10.3%,已经赶超了城市居民同期收入增长,并且收入实际增速也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印证了收入出现拐点。考虑到这一统计口径还只是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政府近期出台的诸多政策还间接提高了农村的总体收入:财政部日前发布《关于规范地方政府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地方各级政府根据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可发放消费券以扩大并引导消费,发放重点向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困难群体。这一举措对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行为起到规范化和鼓励作用。此外,近期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望使农民收入受益,同时政府取消农业税、采取直接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课本费,以及开始逐步建立农村社保体系(包括医疗和养老保险)。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提升农村消费。
其二,房地产销售带动相关下游消费。去年前10个月房地产销售大幅上升。过去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表明,房地产消费的强劲会带动家电、家具、装修材料甚至汽车等其他消费。此外,我们的截面数据分析显示,2006~2007年全国主要省份的房地产销售增速和与房地产相关的下游消费(家电、家具及装修材料)以及汽车消费的平均增速呈明显的正相关,彰显房地产消费无疑将带动房地产相关下游消费。我们还发现,中西部地区的房地产消费与相关下游消费的关系较东部沿海地区更加明显,这或许说明中西部地区的买房需求更多的来源于自住需求,而东部沿海地区对于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相对较高(显而易见,相比投资客,以自住为目的的购房者,在购房后更容易引发对家具、家电、装修甚至汽车的后续消费)。家具、家电装潢材料等分项数据来看均验证了这一点,这进一步印证了我们2009年9月下旬在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调研观察到的现象:主要由本地自住需求支撑的中西部地区房价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房地产市场发展较为健康,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看点所在。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房地产销售额与东部相仿,但销售面积却是东部的3倍(因为东部地区房价更高),而购房后产生的下游消费,与房价高低无关,与房屋套数有关(20000元/平方米与5000元/平方米的一套新房,都需要相同数量的沙发、电视),中西部由此产生的房地产下游消费,也将3倍于东部地区。
◎城乡消费变化趋势有助于推动中国消费长期增长
记者:2009年经济金融环境有一定的特殊性,会产生一些短期推动因素。如果从中长期看来,中国消费的可持续增长还会有哪些推手呢?
哈继铭:中长期来看,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政府公共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中西部消费潜力的释放,以及其他推动消费的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将对居民消费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从城乡消费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看到城市消费正步入更新换代期。经过PPP(购买力平价)调整后中国2008年城市人均GDP大致相当于美国的1977年、日本1981年、韩国1994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上各国同时期的居民消费状况和未来的消费趋势预示中国未来城市消费将步入升级换代的黄金时代。前瞻地看,消费支出项目中增长最快的是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次是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而在食品的消费(除外出就餐)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同时,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的重心正逐渐转向以汽车为代表的中高档消费品,“可选品”及“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将快于“必需品”。
在这里,我需要特别强调关注汽车方面的消费潜力:国际经验显示,一旦收入达到某个临界点,汽车需求便会呈爆发性增长。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尽管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去年前10月中国汽车销量突破13万辆,跃居全球第一,足以证明这一点。汽车的普及以及更新换代将是中国消费步入黄金时代的重要标志及主要支撑。
此外,我还要特别提示关注医疗卫生方面的消费潜力:中国政府用于医疗卫生和教育的公共投资占比是处于国际水平的低位,增速低于总体水平并且占比也在逐步下降。但是,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预计3年内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实际投入或大于这个数字,政府投入将带动个人的医疗卫生支出,使得医疗卫生占GDP的比例稳步提高,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的需求。因此,我们预期未来这一块的增长潜力是可观的。
其次,我们看到农村消费正在追赶城市。以下三个方面显示出农村消费的巨大潜力:一是金融危机加速了农村消费观念城市化。过去多年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长期居于城市使得其被城市消费方式耳濡目染,返乡之后,很难回到过去农村的低端消费模式。这种农村消费观念城市化的现象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后更为明显——去年底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目前已有96%重新就业,但相当一部分没有再次涌向沿海城市,而是在本地就业。这些人过去在沿海城市打工,属于流动人口,住的是集体宿舍或者雇主提供的住所,不可能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产生需求;一旦回到家乡重新成为常住人口,群居生活改为独居,有了自己真正的家,对于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购买需求就会爆发。因此,农民工返乡,从过去离乡背井时的集体生活转变为衣锦还乡后的独立生活,带动了过去作为流动人口时压抑多年的消费需求一次性释放。而他们的示范效应,也会传染给家乡邻里,将城市中的消费观念逐步带到当地。这一点在统计数据上也得到了支撑——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占当年收入的比重)今年以来加速上升,且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当然,返乡的一次性因素只是短期的;如果这些返乡的农民工持续失业,收入停滞,则无法对未来长远消费产生支撑。但我们发现,多数人都在当地制造业企业重新找到了工作,这与近两年大量沿海制造业企业迁移到内地有关,这种企业内迁给返乡农民工带来大量当地就业机会,对于未来内地的消费起到可持续的推动。二是农村人均年收入刚刚达到城市当初家电消费爆发的水平,未来提升空间巨大。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近期不断加速,自2008年四季度的4.6%跃升至2009年三季度的10.3%,已经赶超了城市居民同期收入增长。而且政府近期出台的诸多政策还间接提高了农村收入,这种收入的加速增长使得农村已到了消费需求爆发性增长的关口:估计到2009年末农村人均收入可达到6000元,相当于城市居民1999年的水平,而我们发现,城市居民正是在达到了人均收入6000元水平之后,在空调、电脑、手机等可选消费品上的需求爆发性增长,这对于未来农村消费走势有重要参考意义。三是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农村消费。1999年之后,城市对于众多耐用消费品和数码产品的消费开始爆发性增长,原因既包括收入达到特定水平,也包括基础设施改善对居民消费的推动。虽然增加基础设施等公共投资可能会在短期内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但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外部效应,可提高私人生产要素的生产力,进而长期促进私人投资。而政府近两年对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重视,在供水、供电、电信等方面的增速大幅快于城市,这些对农村的基建投入将有助于农村众多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在未来几年加速增长。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