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前两年,利用国家的新能源扶持政策,不少光伏企业大肆圈地。譬如在上海,“缺地”逼走不少企业的同时,却有别的光伏企业圈到280亩地,而在无锡、常州,甚至还有占地数千亩的圈地企业。与圈地规模、投建工业园时的宏大愿景构成鲜明反差的是,那家在上海圈到280亩地的光伏企业,土地实际使用只有四分之一(投入使用的厂房开工率更为惨淡),还包括建成厂房转租的部分,其他土地长满了野草。(《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16日)
开工不足,可以将主要原因归结于市场环境的波动,高歌猛进者未曾料到今次经济危机的波及范围和影响程度,也不排除新能源企业起步阶段困难较多、回报期较长等因素,甚至而言,这也与我国各级政府对新能源行业的理解、判断有关,技术援助、项目孵化、投资扶持及引导等政策细节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偏差。
然而不管怎么说,土地紧缺的上海等城市,一方面“被迫”放走远非淘汰目录上的成熟产业企业,另一方面却将宝贵的土地资源廉价售出,等来的是遍地野草,这其中不能不引发对这些地方招商及相应土地政策的深刻反思。《21世纪经济报道》中提到的那家上海企业,其“产业园”位于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里面的闵行出口加工区,区内无需交纳任何流转税,并驻有海关,可以直接出口国外,当地政府官员坦承“这种工业用地很难得,一般的企业,我们是不会让他们(进)加工区的”。但如今根据当地政府与涉事企业签订的《投资协议书》,后者只要达到开发率超过25%的底线,土地用于转让、出租、抵押或其他经济活动,前者也无权干涉。
今年8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此次会议中提到的光伏产业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重复建设以及产能过剩的情况,过后也引发了行业内、学界乃至国家部委间的激烈争论。与持“过剩论”、力主严加调控的工信部、国家发改委针锋相对,科技部官员反驳认为“新兴产业出现重复投资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不然哪来的竞争,哪来的进步?”也有媒体认为,让国家感到紧张的是“规划过剩”,这不等同于产能过剩。
“过剩”的口径有别、争论依旧,如今又扯上了“圈地”问题,看似现象纷乱——新能源产业规划过剩、造成企业圈地、助推虚高的产能预期抬高国际市场上原料价格上涨——实际上症结都指向一处:政绩驱动,然后盲动!
据此前媒体的报道,当国家对新能源建设的政策明朗之后,许多地方政府嘴上喊着“环保”、“低碳”、消除“单位GDP能耗”等时髦口号,不曾经过严密而科学的论证,便纷纷在光伏等产业领域大跃进,发展规划快速端出,政策诱惑登峰造极。一些官员甚至还在地方媒体上介绍和自吹“XX速度”之类的“招商经验”,只要来投资设厂的跟光伏、新能源沾得上边,便“一路绿灯”甚至“先斩后奏”,要圈多少地都可以、要贷多少款也帮忙。至于最后,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科技园”、“孵化园”、“产业园”、“工业园”会不会有效益,会不会蹊跷的变身为商业地产项目,会不会带来如报道所提的加工区里野草连片的现象,政府与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会不会“优惠过头”,就不是这一任政绩的既得利益者们关心的问题了。 (郑渝川)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