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中国经济十大看点:增加居民收入如何发力?(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明年中国经济十大看点:增加居民收入如何发力?(2)
2009年12月17日 10: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看点4 外贸回暖途中仍有波折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出现了急剧萎缩,贸易摩擦频发,我国外贸总额也告别了此前连续多年高达20%-30%增长的局面。海关统计显示,1-11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9640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其中出口10709.8亿美元,下降18.8%;进口8930.2亿美元,下降15.8%。

  尽管如此,专家仍称,我国在全球贸易额下降的情况下,外贸份额还是在不断扩大的。对于明年的外贸形势,专家普遍认为增速大概会在10%左右,而其决定因素还是外部市场的恢复程度和相关政策取向。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能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说,只要明年外部情况继续好转,并且我国的一些政策措施没有大的变化,能够继续保持今年这样的支持力度,预计明年的进出口贸易增长幅度会在10%左右,出口增长幅度会接近15%。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明年外贸增速的判断也基本相同,认为明年的增速大概在10%左右。

  鲁政委说,“外贸完全恢复需要2-3年时间。”他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外部市场,“外部市场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仅取决于外部实体经济是否已经恢复,也取决于政策的选择。”

  对明年世界经济形势,商务部在一份报告中提到,“明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难以大幅反弹。”报告称,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并且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消费和投资自主增长难有明显起色,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初,全球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01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亿美元。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说,中国遭受的贸易摩擦在增多,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而且绿色壁垒使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更为艰巨。随着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国际间的政策合作意愿减弱,协调难度加大,处理不好将会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此外,专家分析,危机发生后,一些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企图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可能继续通过本币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这将使中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

  基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相关部门将明年外贸增长目标定为8%左右,略低于市场预期。这表明,对于恢复中的外贸形势仍无法过度乐观。

  看点5 内需提升空间有多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目前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日渐悬殊的情况下,扩大居民消费无疑成为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9日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阐明了2010年的消费和投资政策重点。

  “消费增速比预想的要好得多。”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巡视员王斌指出,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实际增长17%,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措施,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前三季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比二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但是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比,消费无疑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7.7个百分点的增长中,投资占了大头,贡献7.3个百分点,消费贡献4个百分点。

  王斌指出,明年扩大消费仍有不少有利条件。首先,今年一系列政策的效果将在四季度乃至明年一季度后进一步显现。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大多为长线投资,其对消费的协同效应也会在今后逐步显现;其次,消费信心将继续回升,有利于消费规模扩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的转正,也有利于消费增长提速。

  “初步预计,2010年消费市场将以平稳回升为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6%左右。”王斌对记者表示。

  专家普遍认为,在消费获得良好提升的情况下,其对内需提升的意义会更为重要,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进一步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居民消费,并细化了多项措施,包括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等。而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消费的八项政策,迅速将有关政策落实,足以显现国家对扩大消费的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当前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财政倾斜,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制约了居民消费的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对于扩大消费的具体措施,王斌认为,短期目标应立足于引导消费升级,提高消费质量,扩大消费份额,促进消费增长;长期要着眼于改善分配和投资体制,健全社保体系,提高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最终消费率。

  看点6 增加居民收入如何发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将要过去的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形势严峻,保增长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尽管调结构的呼声一直未有停息,但在千方百计保增长的过程中,对其重视程度有所放松。而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结构调整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其中,投资与消费的结构调整将成为核心。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袁钢明认为,结构调整的需求非常迫切。他表示,要促消费就要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除了增加公共事业单位员工的收入,还要提高企业员工的收入,比如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他还认为,目前刺激经济政策仍主要是放在投资上,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的部分举措也未落到实处,预计明年相关政策的力度可能会加大。

  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等则是老话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在保增长的压力下,今年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所放松,并由此带来了一些产能过剩问题,他认为包括区域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等长期结构调整的目标,都需要靠市场动力和加大政策力度予以推动。

  看点7 房价会否继续涨

  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此,14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重点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涨幅比上月扩大1.8个百分点。事实上,自今年5月份开始,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持续上涨。另外,房价环比呈上涨的城市数量也在持续增多,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房价上涨过快,不仅使普通群众住房难问题凸显,而且高房价会对居民消费形成严重“挤出效应”,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经济结构调整也会因此受到影响。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让房价尽快步入理性轨道是当务之急。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特别是在用地上要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此前,政府调整了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有关专家表示,此举增加短期炒作的成本,目的是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

  “从有关政策来看,明年楼市下行的可能性很小。”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副会长王永平直言。

  “可以说,关于房地产业的有关政策明朗后,市场关于‘政策拐点’的担忧大为缓解。”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说。

  需要指出的是,直接影响价格的“供求天秤”也倾向涨价一方。“由于今年很多开发商减少投资,明年初全国住房供不应求的局面会更突出,价格必定会被进一步推高。”住建部下属研究机构一位专家向记者直言。

  事实上,就在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V型反转之际,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却没有跟进。

  据统计,今年前11个月,全国商品住宅完成投资22369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9.5个百分点。“实际上,今年楼市交易量大增,也使库存量大降。”王永平说。

  但也有业内人士及专家指出,明年房地产市场走向可能出现分化:在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有关政策作用下,今年以来涨幅巨大的一线城市楼市可能出现调整,房价涨幅逐步放缓;而受中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政策的带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望迎来发展良机,可能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