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迪士尼的中国命运?
从1992年巴黎迪士尼建成至今,这个主题乐园模式已经有17年没有盈利了。在动画电影方面,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美国梦工厂,日本的宫崎骏,也在极大动摇这个昔日的动画霸主的影响力。
而关于迪士尼文化发展模式的批评,也早就不绝于耳。评论家们忧心忡忡地发明了一个叫做“迪士尼模式化”的名词,用来形容迪士尼多年来一贯的流水化操作法。
美国影评人及影史学家理查德·希克尔(Richard Schickel)曾表示,这是一种无耻的过程,工作室把它接触到的所有原始工作素材都压缩成了一些迪士尼和它的员工能够理解的狭隘术语,不管这些素材看起来有多么独一无二。当一部文学作品流过这台机器后,魔力、神秘、个性⋯⋯就不断被摧毁。
迪士尼模式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贬义词,这种精简文化和历史的过程,已经成为迪士尼的识别标志,或者说美国化的另一种阐述。
1993年,仍处于高度海外扩张兴奋中的迪士尼,计划在美国弗吉尼亚布尔朗战役战场附近的干草市场修建一家以美国历史为主题的公园。此公园地点距离华盛顿特区仅56公里远。该计划遭到了历史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连珠炮一样的抨击。仅仅美国印第安人和奴隶制这样的问题就够让历史学家担心的了。他们怀疑迪士尼是否有能力以非迪士尼模式的方式来阐述美国历史。
第二年,迪士尼就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计划,美国文化的迪士尼模式化在本土就遭到了抵制。
然而,随着日本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大行其道的迪士尼文化也遭到了日本本土艺术家的批评。
宫崎骏在接受访问时曾经提到:“美国人要的是畅销产品,目的是谋取更多的利润。与此相反,我创作的首先是艺术作品。因此我不能欺骗孩子们,不能粉饰太平,不能掩盖世界上还有人在受苦受难,还有战争,还有经济危机,还在破坏环境。如果无视这些社会观实,也就没有资格给儿童讲故事。坦率地说,迪士尼是在欺骗孩子们。美国的许多影片总是善与恶的对立,好人反对坏人,千篇一律的简单化公式,好莱坞的电影把世界上的尖锐矛盾简单化了。我不想拍摄这样的影片。”
然而这些问题还不是迪士尼在进入中国后,会遇到的最迫切难题。最让他们头疼的是,漫长的谈判已经使迪士尼错失了进军中国的最好时机。
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教授赵抗卫博士告诉记者,迪士尼第一次和中国政府接触是在1994年与浦东新区领导会面。负责接待的正是新区书记赵启正,那时赵就说,我们中国的儿童都是看你们迪士尼长大的,所以你们过来是有基础的。
即使又过了8年,才真正开始谈判,迪士尼也还是充满信心的,因为距离迪士尼动画片在央视的播出结束时间还不是很长。然而,又一个8年过去了,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如今,很少再看到中国的小孩子会为一个米老鼠玩偶而欢喜,取而代之的或许是一只国产喜羊羊。
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教授赵抗卫博士对此并不担心,他认为迪士尼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注意到这期间的断裂。迪士尼动画中的卡通人物已经不足以吸引人们来到迪士尼乐园,他们早已开始着手进行改变。于是,1989年,美国佛罗里达的迪士尼乐园出现了米高梅影城,这明显是“抄袭”竞争对手环球影城主题公园;1998年,还出现了动物王国,这已经超出了主题公园的内容;2001年,东京迪士尼乐园增加了海洋乐园,力求争取那些已经无法被迪士尼童话满足的青少年的喜好。
谈判中,迪士尼一直在为频道落地而奔走,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天天向中国孩子讲故事的机会,让他们重新爱上米老鼠。否则,怎么能让这些孩子为了一个根本不熟悉的卡通形象而去迪士尼乐园。或者,这些孩子的年轻父母,当年曾经被迪士尼启蒙的70后80后一代,才是真正的目标消费者?
怀旧,或许是迪士尼中国命运的一个突破口。
迪士尼从经典动画起家,最早沃尔特设计的经典模式是怀旧功能。于是在美国本土的迪士尼乐园里,有着许多20世纪初的美国中部地区,让许多成年人满怀乡愁地将自己与这里联系在一起。这成功吸引了那些本不情愿的成年人变成热情的游客,而他们带儿童前来的比例通常是4:1。回头客的高比例也出自于此。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