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人来访,陈俊总会聊起一个关于炒房者的故事。
三年前的一天下午,北京西客站某一楼盘售楼处,来了两个中年男人。
俩人矮瘦,其貌不扬,穿着普通的休闲服,拎着旧皮包。售楼小姐瞥了他们一眼,有一搭没一搭地接待着。俩人想要楼书瞧瞧,售楼小姐嫌他们烦,躲一边去了。
售楼处里一个小伙子见了不落忍,取了资料,又详细介绍了楼盘情况。
看完所有材料后,两位来客问:你们这楼,一层有多少套?
“一层有12套房子。”
“那这一层的12套,我们全要了。”
小伙子一愣,“12套?这是要付定金的,两万块一套。”
俩男人随即拉开自己的破包,取出24万元现金,放在桌上。小伙子目瞪口呆,大厅里的人也都围过来看稀奇,“啧啧啧”地议论,售楼小姐们后悔莫及。很快,他们知道了这两个人,都是浙江人。
“这个故事起码说明两点,一是浙商为人低调;二是浙江人有钱。”陈俊说。
陈俊是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副会长,据他介绍,现在北京有浙江人50多万,浙商在北京的投资额达4000亿元。单是去年,他们就投下了2000多亿元,其中不少钱流向了房地产。
“买房子,就像买大白菜一样。”这些年,他曾多次组织浙商,成群结队地买房、买商铺。但他们不愿意称自己是“炒房团”,更愿意自称是“浙江投资团”。
“我们准备在北京投资房地产,但‘炒房团’这个名不好听,有贬义,我们不能干有贬义的事”
陈俊第一次出手买房是2001年,为了自住。他想在北京安家,不想继续租房。那会儿,对于北京房市情况、城市将来的发展格局等等,他都不清楚。用的是笨功夫,死跑工地,足足跑了半年。最后,陈俊选中海淀区魏公村的一个楼盘。
“当时这一片乱七八糟的,楼正盖着。可能我有教师情结,一看这一带高等院校多,文化气氛浓,就喜欢上了这里。那时,南城的房子才卖3000多块一平方米,这里是期房,还要8000多呢。我一咬牙:买!买了一套170多平方米的四居室。歪打正着,看看,现在涨到近3万块一平方米了!”
2004年房地产市场开始发热,但好多人还没完全意识到。有些想买房的人,听了专家的话,苦苦等待房价的回落。这时,一些在北京经商的浙江人,感觉上海的房价要涨了。
“为什么?你想呵,它离浙江近,浙商想要买房投资,第一站会首选上海。我跟着他们杀过去,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才八九天的功夫,没等过户就倒出去,赚了近40万元。那真叫炒房呵!但风险很大。”
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组合拳陆续出台,上海楼市马上降温,陈俊他们撤回北京。而此时,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尚未喷发,还处在蛰伏期,正蠢蠢欲动。
“我们准备在北京投资房地产,但‘炒房团’这个名不好听,有贬义,我们不能干有贬义的事。想了好久,才想出‘浙江投资团’这个名字。我们的打法也变了:由短线炒房、瞬间获利的方式,改为以中长线投资为主。”
“浙江投资团”,以民间投资的形式运行,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成员不固定,看上某个项目之后,临时招呼人,组团考察,汇集起来的资金数额,少则千万元,多则数亿元。
“我们投资团,在北京打的第一枪,就是万年花城。”陈俊至今仍津津乐道。
这个楼盘位于北京西南三环,当时没像现在这么火,一期楼盘刚开卖,知道的人少。经过仔细考察后,陈俊看到了“卖点”。
他分析说,北京的城市建设,就像摊大饼一样,一圈一圈地往外摊。二环、三环、四五六环。在三环线上,已形成多个成熟商圈,像西三环的公主坟商圈,东三环的国贸商圈,南三环的木樨园商圈,北边有中关村商圈等,只有这个西南三环,当时还空在那儿。
“对商业网点来说,金角银边的地段优势最为重要。我感觉西南三环,是北京三环沿线最后一块商业处女地。这个楼盘交通好、地段好,商机无限呵!而且,它离浙商的发家地木樨园、大红门又近,离玉泉营也不远,我知道那里有一批浙江人,在做水产冷冻生意,待了十几年了,怎么不盯住这些浙商来发展呢?我当时预测,两个月后这个楼盘准涨。”
2005年6月,陈俊领来温州、台州和义乌的浙商,到“万年花城”看房。“两三天后,就有几个浙江老板定下了800万元、1000万元的铺位。当初,跟我去买房的人,现在全挣钱了。商铺的价格由每平方米一万元,升值到现在的3万多元。住宅的价钱,也由原先的4800,涨到快两万了,五年不到翻了三番。”
一下来这么多浙商集体看房,开发商也高兴。因为这就意味着,浙江投资资本看好他的楼盘,这简直是营销宣传的“活广告”。这次购房行动,陈俊说确实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关注,甚至招来了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海外媒体。
陈俊和他的投资团,风光一时,不仅记者采访他,甚至连房展会的老总,担心展会冷清,也专程登门,请他们到房展会上露露面,帮着激活一下人气。
“我跟他们提条件,我可以组织浙商去参观,但你得满足我几条。一、我们是以‘浙江投资团’名义去的,可不是炒房团,是代表浙商的整体形象,而不是个人行为。所以,你要给我们做‘浙江投资团’字样的胸牌,让我们挂在胸前,以区别其他人;二、必须选派端庄、漂亮的女引导员,举着牌子,引导我们团入场并绕场三周;三、要在好的位置,给我们准备座位,好让我们听专家和各路房地产商介绍情况。”
“乖乖!哪里还绕场三周,我们一进去就被团团围住。这个拉、那个拽,争着让我们看他们的楼盘。有个售楼小姐死缠住我不放,最后我答应她,去看他们的楼盘。她的公司开来了几辆依维克,把我们直接拉到了楼盘现场。”
“冤枉呵!浙江商人也好,温州商人也好,他们的投资行为,绝没达到能左右城市房价的地步”
尽管陈俊竭力辨白他们不是“炒房团”,但照样有不少人,把“投资团”看成“炒房团”。人们对“浙江投资团”的态度,陈俊感觉是“有恨有爱”。
早几年,他曾随一个青年企业家考察团,到了东北某省会城市。一下车,陈俊让接站的人陪他绕市中心转转,想看看此地的商业气氛以及房地产开发情况。
一打听,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房价也只有每平方米1800元左右。太便宜了!陈俊暗自吃惊。第二天,在座谈会上,他发言说作为省会城市,目前,消费市场如此疲软,房价如此低廉,可能会阻碍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应大力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人和企业家,来此投资置业。
“我说,我可以组织一批浙商,来买房、来经商,当地领导马上表示欢迎。我又说,过不了几年,这里的房价可能翻倍上涨,有可能突破五六千一平方米。假如,有些商人把房子作为商品拿来转卖,你们啥态度?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不欢迎,绝对不欢迎!”
“看吧,这就是观念差异。在浙商眼里,任何东西只要有市场需求,都可以拿来买卖。经济的活力,就在于商品的流通。没生意可做,当地的经济怎能搞活?”
在很多人,尤其是缺钱缺房的人眼里,买房就是为了自住,炒房、囤房的人太可恶,是他们把房价抬起来了。“炒房团是不是房价上升的导火索”,有一次,一家大型网站,以此为题做了一场直播辩论,他们请了北京、上海、南京、深圳四地的业内人士参加,作为反方代表,陈俊也被邀请参加PK。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