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中国正在探索构建自己的碳市场。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相继建立便是迈出的一小步。今年3月28日,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在武汉成立;8月16日,昆明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虽然这些交易所都只是企业行为,还只能从事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碳交易,但他们正在尝试涉足自愿减排碳市场。
总体来看,中国正在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但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还较为薄弱。比如,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造成了我国资源消耗强度大,低碳产业比重低的现实;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我国在碳减排技术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并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容易受制于人;在碳交易市场,我国所占的份额还很小,没有碳交易定价权,相关的碳交易金融衍生品极度缺乏。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8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已达1264亿美元,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只有约54亿美元(按交易量占比估算),只占全球市场的4.27%。同样代表一吨CO2减排额的EUA的价格,在2008年8月价差达到10欧元,即使因为金融危机两者的价差缩小,目前两者2012年到期的期货价格还有3欧元—5欧元的价差。按我国2008年所占碳市场的份额粗略计算,我国光因价差(按10欧元计算),一年中便有约33亿欧元的碳资产流失了。
展望未来,针对低碳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上述薄弱环节,我国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以“低碳”为先导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中将会失去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企业已开始全球扩张,进行低碳技术改造,以期抢占全球低碳经济市场。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技术二元结构对中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一定的影响:我国很多国有大型企业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低碳技术并没有大规模地在本行业内得以扩散,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采用的技术往往远远落后于大企业。因此,未来我国要尽快推进低碳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帮助企业进入低碳经济轨道。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需要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使价值分布向低碳技术环节倾斜。目前我国产业链的价值分布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这一分布,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改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或降低其创造的单位GDP的碳强度);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
从区域的角度来看,要发展低碳工业园,开拓低碳经济示范、试点区域。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比如,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低碳经济试点区,通过相关政策吸引研发及高端制造业投资,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也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使之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