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七日电 题:峰回路转 中国经济另择新径
记者 赵建华
周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今后一年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脉络已基本清晰。中国不打算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但它同时不愿在以往的老路上继续向前冲刺。
中国官方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今后,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内需、城市化的份量或将更重。
信贷猛增继而通胀预期增强、投资致使产能过剩加剧、外需回升无期、就业形势严峻,尽管今年GDP保持百分之八的增速已无悬念,但金融危机也令中国经济原本就已存在的问题更加突显。
官方媒体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从粗放到集约、可持续,至少从十年前开始,中国就想完成这一转变。但不断增长的外部需求,却让此中许多努力未竟全功。
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在似乎永无止境的外部需求刺激下,中国只要把在沿海取得成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其他地方简单地复制一下就可以了。
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大片土地、进口的原料、能源,再加上不断涌入的外资以及国有银行贷款,GDP日复一日地扩张。
这一世人熟知的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外需不断大幅萎缩后,失去了以往动力。
今年在“四万亿”政策刺激下,中国在世界上可谓“一枝独秀”。其中,功劳最大的莫过于投资。而内需和外需相加,依然无法消化投资带来的剩余产能。
工信部的官员介绍说,钢材、水泥等产能比需求增长地更快,中国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显现。是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声称,要“抑制过剩产能”。
工业化饱受产能过剩困扰之时,中国又希望借助城市化,化解目前的经济难题。其中,又以发展中小城市和小乡镇为重点。
据中国社科院《城市蓝皮书》介绍,到去年底,中国城镇人口突破六亿,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四十五点七。短短八年时间里,城镇人口就增加了一亿四千八百万。
跟农村相比,六亿城镇人口的收入更高、消费能力更强。城市化在消化钢铁、水泥产能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就业,可谓“一举多得”。
圈地,修建公路、工厂和楼房,继而做大GDP,同时又避免了“贫民窟”,中国过去的城市化同样可圈可点。
但经济全局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的城市里同样可以寻找到踪迹。社科院《城市蓝皮书》称,伴随着中国经济从二00七年的繁荣顶峰转入二00八年的调整,城市发展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亚行驻华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也不希望,今后的城市化只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复制。
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国内消费,再加上发展低碳经济,中国似乎别无良方。
但要驱动总量已达三十万亿元的中国经济——这一庞然大物转身,绝非一次会议、一个美好愿望就能达成。其间,中国经济或将付出诸多代价,诸多官员尚需蜕变认识,但对中国与世界绝对必要,且正当其时。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