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猫腻”多 投资者“防火墙”设在哪?——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理财产品“猫腻”多 投资者“防火墙”设在哪?
2009年11月16日 10:21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原以为一年多前沸沸扬扬的雷曼迷你债事件会随解决方案出台而画上句号,然而因迷你债事件爆发的银行信任危机显然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

  回头看看当初在香港各大银行热销时“通俗易懂”的雷曼迷你债,再看看眼下各银行形同虚设的投资者风险评估。到底普通投资者的“防火墙”设在哪儿?让普通投资者困于巨大风险蒙受巨额损失的究竟是银行专业人士的失职,还是一份敢于对看不懂的投资品说“不”的勇气?

  【投资者】

  自以为看懂了 其实已经被扭曲

  直到今日,香港街头依然会有身披大块写有控诉银行“还我棺材本”标语的布条在银行门口静坐的愤怒投资者。在香港工作的陈小姐说,现在随便找个衣着普普通通的香港老太都可以跟你大谈银行如何利用投资者的信任如何有意误导、忽略理财产品的真实风险。可在迷你债事件爆发前,几乎人人都以为这款被命名为“债券”的投资理财产品风险甚小。

  一位迷你债投资者在博客中如此写道:“雷曼出了问题后,我都没有担心迷你债,觉得挂钩公司没问题,迷你债也不会有什么的。但从报纸上读到些文章,才发现此‘迷你债券’非我心目中的‘迷你债券’。香港市民对于银行的信任已经全部丧失……”

  投资者自以为看懂了的投资理财产品,其实仅仅是看懂了被人为扭曲过的产品。据了解,雷曼迷你债在销售过程中宣称的“挂钩7家公司”实际上和这7家公司的资产毫无关系,而是用投资者的钱为“7+100多个公司”提供的保险金,属于风险相当高的结构性产品。

  在雷曼迷你债事件爆发后,银行对产品信息“以讹传讹”以及对销售责任“退避三舍”的做法被诸多受害投资者指责。不过或许,亲历了雷曼迷你债事件的香港市民,真的用惨痛的损失学会远离那些复杂且看不懂的理财产品。

  【银行高层】

  承认看不懂 而让银行逃过一劫

  不过真的有敢于承认自己看不懂理财产品的银行从业者,恒生银行前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柯清辉就是其中一个。这位有着37年银行从业经历的老银行家因为坦白承认自己看不懂雷曼迷你债的产品结构和投资标的,让他所供职的恒生银行幸运地成为极少数没有涉足雷曼迷你债的港资银行。

  “有段时间连分析员都会问我,为什么投资的利息收入那么低?”柯清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曾经有一段时间全球利息低迷,差不多所有的大银行都对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衍生品趋之若鹜,迫于压力恒生也做过投资高息债券的打算。

  知情人士透露,当时恒生银行董事会已经批了投资高息债券的额度,但拿到产品后,柯清辉和财资部的人发现弄不清楚投资产品背后挂钩的资产究竟是什么,“我们向提供产品的投资银行查询,发现他们也说不清楚,信贷评级又高,也就作罢没有涉及。”而这款谁也说不清楚的产品正是后来引起轩然大波的雷曼迷你债。令恒生及其客户逃过这一劫的,是银行高管、专业金融从业者的审慎和诚实。

  柯清辉坦言,恒生一向保守稳健,当时英国的大银行在隔夜市场已经借不到钱了,他隐约对前景感到不安:“不能再关注收多少息,而是要保本了。”

  【学者】

  巴曙松 出现监管真空地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中国金融》公开撰文指出,“特别是一些交叉性的、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往往容易出现监管的真空地带。”

  巴曙松指出,当前各类创新金融工具和投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分立的监管机构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避免出现令出多门、相互掣肘的现象。目前国内理财市场的监管机构涉及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多个互相分立的监管主体,产品发行审批和监管各自独立,但是销售渠道高度依赖银行。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