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
为何不清楚自己在卖的是什么?
“卖指定产品,才会有佣金提成,加上每个月都有既定的销售指标,这些是理财经理的动力所在。”在银行工作多年的汤先生低调地向记者表示,其实大多数的银行理财经理并不懂得理财产品本身。
“理财的销售很讲究策略,什么样的产品适合什么样的人。3%一年的产品照样有储户会买,”在工商银行做了7年理财经理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理财组合本身只能达到部分的分散风险的作用,“如果想要利用理财产品组合来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非常小。”
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在中资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是通过购买信托计划得来,而产品本身的设计、细节,银行的理财经理根本无从得知,最多只能看到收益来源是投资于什么项目。而在外资银行方面,由于不断推陈出新的价格挂钩类理财产品本身已经十分复杂,理财经理其实未必真正清楚他们在卖的是什么。
客服电话踢皮球?
对理财经理失望,记者转而试着求助于银行的电话座席咨询。遗憾的是,除产品的认购期、最低投资本金获得完整解答外一无所获。电话那端的某外资银行电话座席人员甚至不愿意深究下去,用礼貌却不耐烦的口吻回应:“真的不是很了解,我们也没办法解答。请问您是在哪个网点开的户?”这位电话客服人员建议,如果对理财产品有疑问,可以直接向开户行的理财经理咨询。
其实,咨询电话形同虚设的外资银行并非只此一家。记者了解到,恒生、东亚、花旗、渣打等电话银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银行的接线员,在听完客户的提问后,或者给一个号码让客户自己打电话咨询,或者让客户留下自己的号码,请相关业务人员稍后回电答复。
没有人会发行让自己亏的产品
中国老百姓理财的观念在改变,理财市场在打开,但似乎在银行之外,很难找到值得信任的渠道。此种背景下,银行想出各种概念“包装”理财产品就不足为奇了,这其实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套路差不多。“就价格挂钩类理财产品而言,发行人只要在国外市场再发行两个期权就完全可以对冲风险,而且只赚不赔!是把赚来的一部分分给投资人,还是全部捞进,就完全取决于挂钩价格的表现了。”参与理财产品设计发行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任何产品的设计,都会是发行人受益的,“没有人会笨到发一个让自己亏死的产品。”
也有银行拼命压抑自己的圈钱冲动。华夏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银行业有关理财产品的投诉特别多,“吃力不讨好”成为该银行鲜发理财产品的唯一理由,“毕竟对银行而言,没有什么比声誉更重要的了。”( 张飒 本报记者 马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