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业产能过剩吗?
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受此影响,出口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影响今后一段时期的出口增长后劲。但也有相反观点认为,产能过剩影响出口企业投资意愿说法并不全面,企业投资意愿是否下降,未来出口能力是否被拖累,目前断言未免过于草率,尚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产能过剩现象在我国制造业和出口企业日常经营中早已有之,我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我却不能认同其是导致出口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令多数出口企业投资积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包括通货膨胀预期等。
赵玉敏进一步解释称,出口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其实是投资者对未来市场的一种持币观望的表现,发达国家外需下滑的压力仍是短期内主导投资者判断的主要因素。
通过观察,某些出口企业发现所从事行业的市场前景及市场份额低于预期,从而放缓或暂停了原有的投资计划。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态度,而是一种积累中的积极的持币观望,是一种重新改变,以求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天津金轮自行车集团副总经理刘积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该公司在1992年率先推出了天津市第一款山地车自行车架,1998年进入外销行业后,开始关注自行车及其重要零配件出口业务。发展至今,集团人工规模已达到4000人左右,拥有自己的品牌和加工厂房,出口市场包括欧洲、美洲、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地区。但即使是这样一家能在中国自行车外贸出口企业中排名靠前的大型出口企业,也曾因金融危机而一度放缓了投资的脚步。刘积凯表示,长期以来,集团各项投资计划及金额都严格遵循前期的计划时间表,绝不是临时起意。而去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却头一次打破了集团的投资计划。“当时正是集团规划中新增事业项目———精密模具工厂筹建计划开展时期,考虑到整体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及精密模具主要消费行业汽车产业状况的惨淡,集团最终决定先将这个项目发展脚步暂时放缓,直到进入2009年后,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和汽车产业的回稳,综合考量了经济政策导向和处于汽车产业链上同行的接单状况后,项目才重新上马。目前已完成第一期3000万人民币的投入,厂区也正在建设中。
另外,刘积凯也认为,产能不平衡导致供给需求关系变化,企业根据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调整投资方向与投资规模,是符合市场经济的作法,也是市场经济法则在实践中的例证。站在出口企业角度来看,影响出口企业投资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他补充说,2008年的一场金融危机让不少出口企业倒闭的同时,也令更多出口企业开始迷失了企业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的自我定位,而这两项的迷失,使得企业看不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市场上的竞争和威胁,直接导致长远投资方向规划能力的退化,更无法从更新换代、集成综效、发展转型三大区块来思考投资的分配。“有钱也不知如何用。有些企业甚至出现由于缺乏相关人才储备,空拿着资金却无人托付,生怕毁了投资成果的现象。这些都可能令我国出口企业投资增速放缓。”
刘积凯建议出口企业,在日常经营和危机应对中,不能只看到供需变化的表象来做投资决策,而应进一步看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局势变化,并通过对投资的布局和对投资计划的执行,来提升企业下一步的竞争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为出口企业中佼佼者的盐城捷康三氯蔗糖生产公司总经理安立军也在采访中提到了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不过他对产能过剩影响出口企业投资意愿的看法有不同观点。
安立军明确表示,他并不同意产能过剩能够影响出口企业投资意愿的说法,而是更赞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能是否过剩,而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增长的计划则进一步决定了企业长期的投资项目和方向。
“市场是公平的,如果一个出口企业自身竞争力强,就一定会有市场,能生产能销售,产能自然不会过剩。愁的只是那些自身竞争力不强的出口企业,由于综合竞争力较弱,在全球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市场销售不畅通,产能才会过剩。”安立军认为,中国的出口企业就是因为大多从事初级产品生产,依靠出卖劳动力、资源过活,都是简单的OEM,才会在此次危机中被“大放血”。现实的教训告诉企业,今后发展要将重心移到创新上,只有创新,企业的竞争力才会提高,而资金也应用于制造、法律、渠道、品牌等方面进行投资,这样的投资不仅有效而且更加安全、稳固。
赵玉敏还对记者表示,金融危机后,外贸行业受到冲击,再加上实体生产存在周期长、风险大,原料进口、劳动力雇佣和管理等一系列长期风险,部分资金退出制造业也是令出口企业投资数额下降的原因所在。
至于出口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会影响今后一段时间内出口增长后劲的说法,赵玉敏也不甚赞同。她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产能一直处于过剩的局面,一些行业部分企业的投资意愿不足并不能代表这个行业的整体水平,更无法说明整个中国外贸的今后发展。“有些产业进入门槛很低,一旦上手,产能上升极快,不可能导致未来出口受到影响。只要有订单,只要有市场,中国的出口增长就能恢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