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煤“国进民退”调查:官员指国有民营一视同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晋煤“国进民退”调查:官员指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2009年10月26日 10:15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首批19家重组成立的煤炭企业从山西省国土厅领到了印有国徽的“采矿许可证”。备受关注的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改革,目前涉及2598座煤矿的重组协议签订工作基本结束,证照过户换发、兼并主体进驻接管工作有序展开。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山西煤炭业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提高煤炭企业的机械化、信息化和安全生产水平,以从根本上建立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改变山西矿难频发面貌的现代化的煤炭生产体系。基本目标是,到2010年底全省只保留1000座煤矿,在现有基础上压减60%多。

  这场被喻为“煤炭工业生产力变革的前奏”的改革,在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也不乏争议。在这次煤炭业整合兼并重组中,就有不少人把山西的这次调整概括为“国进民退”。那么,真相到底如何?本刊记者从改革主导者、改革对象、现实环境和山西未来发展前途等多角度进行了实地调研采访。

  先进生产力“决定论”

  “由于山西上上下下认识一致,省委省政府态度坚决,从今年4月开始的这次调整进展十分迅速,预计到年底将全面完成。”山西省发改委主任李宝卿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这一轮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根本目的是提高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实上,也是被逼无奈之下的决断。

  本刊记者了解到,山西煤监局对近两年国有大矿与地方小矿的产量和百万吨死亡率进行比较,地方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3.8倍,而乡镇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则高达国有重点煤矿的11.3倍,小煤矿产1吨煤要付出十倍于大矿的生命代价。大量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每采1吨煤要破坏和浪费4吨资源,按中小煤矿年产3.5亿吨煤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14亿吨的宝贵煤炭资源。大量小煤矿和非法黑口子的存在,使管理部门很难准确掌握全省煤炭的实际产量,导致税费流失严重。

  “山西干部形象地概括了小煤矿的‘四大害’,破坏生态、浪费资源、草菅人命、腐蚀干部。”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厅长王守祯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说,煤炭工业是典型的高危行业和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必须走大企业主导、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他举例说,目前美国年产煤10亿吨左右,排名前4的公司产量占70%;印度年产4.5亿吨煤,1家公司就要“包干”九成。

  资深煤炭专家、原煤炭部副总工程师郝凤印认为,我国过去近30年“有水快流”的办矿体制,是服从上个世纪后20年经济翻两番战略作出的“不得已”的选择,“是一种带有过渡性、权宜性质的体制安排,并不代表世界煤炭业的发展潮流。”

  郝凤印说,在煤炭领域,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各有千秋,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长期以来国家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政策导向,也由于这些行业所具备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化、一次性投入巨大等特征,目前在煤炭、电力、石油等领域,代表行业的最高生产力水准还在国有企业方阵中。而且,“目前的国有企业今非昔比,是经过了20多年改革,形成股权多元化、具有公司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山西省国资委主任张崇慧向本刊记者补充道。

  山西省政府明确提出,可以作为兼并重组主体的,既有中央和省属大型煤炭企业,也有地方国有骨干煤炭企业,也包括民营煤炭生产企业。王守祯说:“也就是说,在兼并重组主体的准入上,我们坚持国有、民营一视同仁。如果非要用进退形容,那就是‘强进弱退、优进劣退’。先进生产力是改革的唯一标准。”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