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带着马云、江南春这样的商业巨擘,以及冯小刚、黄晓明这样的影视明星,华谊兄弟尚未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却早已红透了半边天。
在目前已发行的28家创业板新股中,华谊兄弟以1928.6亿元的申购资金成为最受投资者追捧的企业。其中,华谊兄弟吸引了1565.03亿资金参与网上申购,也是28家创业板企业之最,很有些“鹤立鸡群”的意思。
在汹涌的资本和灿烂的星光背后,这家年岁并不算大的民营企业,将全中国投资者目光的焦点引向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行业——电影。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票房一路上升。去年,中国电影年票房超过40亿元,创下新高。业内人士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电影业才刚起步。申银万国则在研报中乐观地指出,未来5年,我国电影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35%,预计到2014年,国内票房将突破200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工业的产业链也日臻完善,换言之,未来200亿元的年度票房,早已有了成熟的分配机制。
率先上市的华谊兄弟代表着电影的制作环节,而据记者了解,电影发行、放映等环节中的“大鳄”,也在纷纷进行上市的准备。
“中国电影业里好像一夜之间多了无数资本高手,拿着大把资金攻城略地是现在的主题,这在十几年前根本无法想象。”浙江星光院线总经理富海芳说,资本的涌入,让这个行业生机勃发,同时也变得扑朔迷离。
华谊兄弟融资之路
华谊兄弟无疑是资本市场上的佼佼者。
1998年,前身是广告公司的华谊兄弟开始投资电影,而且一口气就投了《没完没了》、《鬼子来了》和《荆轲刺秦王》三部后来口碑都很好的片子。其间,王中军曾和主营地产和金融的太合集团合作,在2000年3月各出资2500万元,组成了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王氏兄弟持有50%的股权。2001年王氏兄弟又从太合控股回购了5%的股份。通过这笔投资,华谊兄弟至2004年年底,投资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并开辟了中国贺岁片的模式,而票房收入,也从《大腕》开始,到《天下无贼》一路高涨。而在演艺经纪方面,华谊兄弟2000年底买下了一个经纪公司,经过几年发展,其签约演员已包括周迅、李冰冰、黄晓明、陈道明、胡军、王姬等40多位。
但此时,靠单纯的自身积累已经无法满足王氏兄弟的胃口,而且由于电影属于高投资、高回报行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杠杆投入,因此王中军还是利用自己和一些企业家熟络的关系,引入新的投资方。比如在2004年到2005年前后,就引入了TOM集团、雅虎中国、分众传媒等传媒集团和其他金融投资机构,随后更是年年都有大动作。
在华谊兄弟上市前夕,王中磊作了自我总结:“从2004年开始,资本的力量在华谊的理念中变得非常重要。”
而事实上,高成长高收益的中国电影产业,也让华谊兄弟的融资之路走得异常顺利。
其保荐商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部高级副总裁庄云志日前表示,华谊兄弟2009年净利润预计将超过8000万元。
东方证券在其研报中称华谊兄弟为影视娱乐业的“领头羊”。“综合公司电影、电视剧的拍摄计划,并根据其投入的合理预期,我们预计,公司未来三年净利润将分别达到0.82、1.56、2.16亿元,折合发行后摊薄每股收益0.49、0.93、1.29元。”
50元票价如何分配
华谊兄弟的强势,从时下热映的大片《风声》的表现可见一斑。
“据说华谊自己定的目标是两个亿元,现在放了快三个星期,已经大大超过一亿元了。”富海芳说。
但票房并不等于华谊兄弟的收入,若以《风声》50元一张的门票计算,华谊兄弟的进账大约只有20元。
“现在国内电影的流通,基本要经过四个环节。”富海芳说,“首先是制片方,简单说就是拍电影的;然后是一级发行商;然后是院线,也相当于二级发行商;最后是大大小小的影院。”
他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惯例,影院基本可以拿到票房收入的一半,然后是院线,大约可以拿到5%至7%,而制片方可以拿到30%至40%,剩下的归一级发行商所有。“《风声》这一档次的大片,分成比例基本就是如此。虽然具体的比例都是要谈出来的,但行业的大致比例就是如此。”
若以此比例计算,电影工业当然可算是黄金产业。以刚刚下片的《建国大业》为例,总票房超过4亿元,总投资才3000万元,资金运作周期不超过两年,可以说,《建国大业》从制作、发行一直到放映的各个环节上的商家,都赚得盆满钵满。
“前不久国家刚刚出台了新的法规,以后的分账比例或许会进一步向制片方倾斜,以鼓励制作。”富海芳说,“但总体来说,这个行业每年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还是足够让人羡慕的。”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