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组织专家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央组织专家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
2009年10月13日 09:26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热点话题之三】

  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应如何布局?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发展规划的主体。未来12年我国人才队伍如何建设,既是规划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专家们密切关注的话题。

  “从掌握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出发,应该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把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直指创新型科技人才这支队伍。“海归”专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智刚说,在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群体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培养吸引领军人才。“领军人才不仅自己发展,而且还能带动大家一起发展。目前,北京、上海两个生命科学研究所就是由两个从海外归国的美国科学院院士领导的,凝聚了一批国际一流专家,创造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说。

  把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摆到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培养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各地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心声。

  “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上,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认为,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据科技部统计,全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仅有1万名左右,高层次自主创业人才在全部创业人才中仅占20%;预测到2020年我国各种类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至少要有3万—4.5万人,才能基本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说:“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谋划,形成工作体系。”

  中科院党组成员、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说:“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对人才的影响有特殊意义,要强化创新文化的发展,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社会氛围。”

  除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外,经济和社会发展若干重点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也引起了专家们的普遍关注。有关预测表明,未来十几年,我国第二产业人才缺口将达1220万人;第三产业中,涉外会计、同声传译、物流等高端涉外人才缺口将在325万人左右;汽车服务人才全面紧缺,民航业人才缺口达24万人……

  “海洋高校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海洋基础学科领军人才和海洋环境保护人才、极地科研人才和大洋勘探人才等三类人才的缺口比较大,在规划纲要中要统筹考虑海洋领域人才的培养措施。”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中心主任罗续业说。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认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清晰特征是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从2008年的45%提高到55%,人才规划要预测和追踪这种变化,关注服务业的创新与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使用。

  对此,专家们建议,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布局中,应专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进行规划。要对各个领域人才现状和长远需求进行拉网式排查,在摸清家底基础上,未雨绸缪,制定培养开发措施,超前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急需紧缺问题。

  专家们还一致认为,作为规划纲要,要注意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如党政人才队伍,要着眼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着眼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高技能人才队伍,要着眼于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农村实用人才,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专家们的热烈讨论中,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逐步清晰,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和主要举措正逐步明确。

  【热点话题之四】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从何处着力?

  创新体制机制是人才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人才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人才工作决定》颁布以来,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迈出了新的步伐,大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队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创造活力。但是,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特别是广大人才的期待相比,影响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从根本上消除。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创新,这是规划纲要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

  专家们通过研讨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目的在于使用。要以用好用活人才为着力点,改革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各项机制,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制度性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专家们认为,人才规划纲要充分体现对人才工作价值观的引导。倡导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的理念,实质上就是在树立人才工作的价值观。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教授说:“抓住使用,就抓住了体制机制创新的‘牛鼻子’。”

  “解决目前在人才使用中存在的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问题,就要把以用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努力使人才学有所用、各得其所,用当其时、各展所长。”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研究员说。

  好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培养、吸引、用好人才;没有好的体制机制,育才、聚才、用才就得不到保证。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专家们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

  “应健全党管人才的落实机制,特别要抓紧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落实。”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说。

  “改进人才管理体制,不能回避行政化、官本位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认为,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要厘清职责关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发挥市场作用,争取在落实用人单位主体地位和人才自主权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可考虑在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深圳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立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采取特殊政策,达到出机制、出人才、出成果的目的。”多位专家都对建立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提出建议。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必须重点解决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建立一种以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控机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专门针对5%的人群开展所谓优才教育,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对于部分专家的这些意见,河海大学教授赵永乐深表赞同。

  “要重点解决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中,人才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渠道方面存在的不科学、不民主以及社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关系几千万专业技术人才切身利益的职称制度问题,一定要下决心进行改革,真正建立起体现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心主任萧鸣政说。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张喜武建议,加快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破除人才流动中的身份、户籍、所有制等各种限制,以及档案管理、社会保险接续等政策障碍,促进人才市场供求主体到位,提高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

  “对人才的产权激励制度,包括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已经提了多年,现在应拿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对涉及国家重大安全领域的人才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人才,国家应倍加关心照顾,给予充分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说。

  在专家们看来,体制机制创新旨在解决人才发展的长远性根本性问题,但对于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还需要根据社会需要和人才期待,抓紧从政策层面予以解决。

  【热点话题之五】

  如何发挥重大人才工程对人才发展的推动作用?

  人才发展要集中利用有限资源,实施一批人才工程;没有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就缺乏有力的抓手。

  专家学者一致呼吁,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些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重大人才工程,整合力量,集中资源,做几件党和国家最急需的大事。

  事实上,实施人才工程也是许多国家打造人才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经验。美国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人才竞争力计划”,要“造就21世纪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日本制定了《创新25战略》,提出“培养世界顶级研究人员”、“培养与确保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人才”,并在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今后50年内力争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加拿大实施“首席研究员计划”,面向全球吸引顶尖研究学者……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实施了一批人才工程,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为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专家们设计实施一批人才工程的建议,人才规划纲要编制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确已在考虑今后12年国家层面实施的人才工程,也做了初步的设计和筛选,下一步还要充分研究论证。在初步筛选出的重大人才工程中,主要涉及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稳定、引进等工作,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

  “千人计划”,是去年初经中央批准实施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中央、部门、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其中,中央层面将用5—10年引进约2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为实施“千人计划”,有关部门已制定一系列优待政策,包括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实行特聘专家制度等。目前,“千人计划”实施已初见成效,两批共32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千人计划”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同时,作为“千人计划”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还在全国组织建立了67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中央“千人计划”的带动下,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都纷纷启动本省市“千人计划”,共同为广大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工作搭建广阔舞台。

  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建议,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国家还应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培养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包括那些在国内成长起来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制定相应的鼓励与支持计划。

  “人才工程应当不重数量,而重质量、重影响。”这是专家学者们的一致看法。他们建议,无论数量多少,无论涉及多少领域,凡是国家掌握的人才重大工程,都要能够引领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国人才竞争力在某些领域进入世界前列。(本报记者 盛若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