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0日电 近期,美国和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保护措施有所抬头,来自中国官方的统计称,今年一至八月,共有十七个国家(地区)对华发起七十九桩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逾百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21.2%。以下是本网据官方公开信息,整理的近期国外对中国贸易“特保案”、“双反案”等贸易保护措施一览。
9月11日 美国轮胎特保案
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说,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实施的惩罚性关税税率第一年为35%,第二年为30%,第三年为25%。此前,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对中国产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幅度分别为55%、45%和35%。
新闻背景:今年4月20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以中国对美轮胎出口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对中国产乘用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6月29日,美国贸易委员会建议在现行进口关税(3.4%-4.0%)的基础上,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3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特别从价关税。目前,我国轮胎年出口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如果削减输美轮胎半数产量,就意味我国会出现12%的剩余轮胎产能。此外,根据WTO规则,如果奥巴马批准了对中国的特保制裁,相关国家可以直接援引美国的制裁方案。
商务部回应: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采取特殊保障措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方强烈反对美方这一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此举不但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也违背了美国政府在G20金融峰会上的有关承诺,是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在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危机背景下开了极坏的先例,中方将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
9月24日 欧盟决定对中国产无缝钢管和铝箔征正式反倾销税
9月24日,欧盟决定对产自中国的无缝钢管和铝箔征收为期5年的正式反倾销税,税率分别高达39.2%和30%。
正式反倾销税适用于圆截面和外部直径不超过406.4毫米的无缝钢管,此外还涉及铝箔产品。正式反倾销税是在为期6个月的临时关税到期后实施的,上述决定将从欧盟官方刊物上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相关刊物将于10月8日之前发表。尽管欧盟领导人此前多次承诺反对保护主义,但今年以来欧盟接连对从中国进口的钢盘条、葡萄糖酸钠、无缝钢管和铝箔等商品实施所谓反倾销行动。
商务部回应: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在该案调查过程中,中方多次强调指出,WTO反倾销协议对“损害威胁”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WTO各成员在以“损害威胁”为由发起反倾销调查、采取反倾销措施上都持高度审慎立场,实践中此类反倾销措施也十分罕见。同时,中方用大量的数据及事实证明,中国无缝钢管对欧盟出口完全是市场需求决定的,并未对欧盟产业形成冲击,欧盟产业主要指标都是正常的,没有遭遇“损害威胁”。遗憾的是,欧方置WTO规则和事实于不顾,执意决定对中国无缝钢管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
这位负责人强调,中方认为,在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危机的形势下,欧方对本案的最终裁定,违背了欧盟在G20峰会上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违反了WTO贸易救济规则,损害了中国产业的实际利益,也损害了欧盟的整体利益,中方将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10月7日 美国对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调查
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调查,这意味着中国向美出口的钢管产品基本全部受限。
由美国钢铁公司等发起的此次贸易救济申请,要求对华无缝钢管征收百分之九十八点三七的反倾销税,同时加征反补贴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下月初作出初裁,若该委员会作出同意裁决,美商务部将于今年十二月和明年二月分别就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作出初裁。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两年包括钢管在内的钢铁产业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灾区,美已对华钢铁产品多次发起“双反”调查,此次无缝钢管案案值大约四亿美元,美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同意裁决的可能性很大。
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有关负责人6日也表示,对欧盟对中国无缝钢管征收反倾销税表示不满,欧方的裁定违背了欧盟在G20峰会上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和WTO贸易救济规则,损害了中国产业的实际利益以及欧盟的整体利益,中方将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10月7日 欧盟欲延长对中国鞋反倾销税
据广州媒体10月7日报道,备受关注的欧盟对中国鞋类征收反倾销税的“日落复审”将于近日公布最终结果。欧盟提出的建议是延长当前16.5%的反倾销税最少15个月,此次越南鞋将不列在征收惩罚性关税行列。
欧盟对中国皮鞋发起的反倾销案历时4年都未完结,2005年7月,欧盟决定对华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这一税率使得不少中国鞋企不得不放弃欧盟的皮鞋市场,导致出口急剧下降。据广州海关统计,今年1~7月,广东鞋出口均价为2.9美元/双,同比下跌6.4%;总出口额下滑5.7%,为57.4亿美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